|
· 首頁
→ 建筑設計頻道 → 行業資訊 → 賽事展會 |
|
農業中國 :鄉土主義的烏托邦 |
|
農業中國 :鄉土主義的烏托邦 Agricultural China : An Utopia of Ruralism
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論壇之一
地點:深圳市民中心一層多功能廳 時間:10:00-12:00am
策劃:歐寧 主持人:呂新雨 嘉賓:吳音寧,鐘永豐,謝英俊,黃聲遠,何慧麗,邱健生

城市建筑雙年展為什么要關注農村?
過度城市化已成亞洲地區的主要社會問題。它打破了傳統亞洲社會城鄉之間互相哺育的關系,令大量農地休耕,生態惡化,糧產銳減,人口失衡,造成階層分化和群體沖突。特別是在中國,今日眾多城市問題例如征地拆遷、城中村、貧民窟、農民工、治安等等其實均源自倒懸的城鄉關系和城鄉資源的不合理分配。研究城市常常要追溯至鄉村的根源,城市與鄉村,是常常糾結在一起的同一問題的一體兩面。
警惕新農村建設中的城市化慣性
因為過度開發和建設,城市土地儲備日益耗盡,城市資本進一步侵蝕農村的土地。城市中的土地饑渴者經常打著建設新農村的旗號,用城市化的思路進入鄉村進行開發。作為人類多元化生存模式的一種,鄉居生活日漸被城市同化,傳統農村社會結構分崩離析,農業生態遭受破壞,鄉村建筑和空間布局難以傳承,人居方式最后歸于單一,人們將失去綿延數千年的精神家園。
農業資本主義的威脅
全球化資本無孔不入。最近十年來,美國一些生物公司和農業投資公司開始搶注生命專利(DNA Property),他們通過一些轉基因實驗來改變物種構成 (例如大豆或某些花卉),并搶先注冊專利,來壟斷農業生產和市場。這意味著以后中國農民將不能自由交換種子,專利權的買賣將為國際資本創造巨大利潤。這是今天殖民主義的全新形式。它不僅影響農村地區,亦將波及城市生活。
鄉建運動,薪火相傳
自上世紀三十年代始,晏陽初、梁漱溟和毛澤東等知識分子都先后投身于中國的鄉村建設和平民教育運動,他們都一致認定解決中國問題的關鍵在于農村、農業和農民;今天溫鐵軍等人繼承了他們的事業,致力于農村的實踐和研究,建筑師謝英俊更深入中國的窮鄉僻壤,發起互助建屋運動,通過直接交換勞動力來規避貨幣以及資本主義的交易模式,融入今日反全球化的政治現實,其努力已回歸至經典安那其和早期共產主義的理想。
農業中國:共造鄉土主義的烏托邦
深圳香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希望通過此次會議,聚焦中國的城鄉關系和資本全球化的迫人現實,提出鄉土主義(Ruralism)的主張,呼吁重視耕地的流失,農業的危機,農民的失權,傳統的沉淪等具體問題,通過分享各地知識分子在農村地區的文化實踐和學術研究,致力于恢復農村的生機,重建城鄉互哺的關系,為城市化提供深刻反思。
嘉賓簡介
呂新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1993年獲復旦大學文藝美學專業博士學位,之后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任教。現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廣播電視系主任,復旦—金史密斯紀錄影像研究中心(Fudan-Goldsmiths Documentary Research Centre)主任,復旦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復旦大學新聞傳播與媒介化社會研究基地研究員,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著作有《書寫與遮蔽:影像、傳媒與文化論集》(廣西師大出版社2008)、《紀錄中國—當代中國的新紀錄運動》(北京三聯書店2003)、《神話·悲劇·<詩學>—對古希臘詩學傳統的重新認識》(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近十年來,其研究領域由媒體擴展至社會、三農問題與民族國家的現代化等相關問題。著有《農業資本主義與民族國家的現代化道路》、《民工潮的問題意識》、《鄉村建設、民族國家與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綱要》等論文多篇。
吳音寧(右),出生於村莊。入城唸大學、工作。 出版了《蒙面叢林——探訪墨西哥查巴達民族解放軍》、《江湖在哪裡——臺灣農業觀察》、以及詩集《為崖有花》等書。 目前住在村莊,偶爾旅行。
鍾永豐,1964年次,大學畢業後回到他的家鄉美濃,在南臺灣的客家地區從事農村調查與社區組織的工作。經過半世紀以重化工業及製造業為軸心的破壞性發展,80年代末的南臺灣開始嚴肅反省農工、城鄉、南北等不平衡關係及其在社會、文化、環境造成的不可逆影響。鍾永豐與朋友們在美濃成立反對水庫興建的組織,並與屏東、高雄、臺南等地的組織結成反對增建重化工業區、反對濫用水資源、倡議環境永續的聯盟。期間並與歌手林生祥合寫了五張與關切議題呼應的音樂專輯,主題含括環境、農民、農業、農民工與婦女。03年起鍾永豐出任嘉義縣政府文化處長,以環境藝術行動作為主要的政策方法。
黃聲遠,於1986年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1991年獲得耶魯大學建築碩士學位。曾於洛杉磯 Eric O.Moss建築師事務所任專案協理,隨後並於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建築系任助理教授,回臺灣後曾任教於淡江、華梵、交通大學建築系,1995年起以中原大學建築系為教學重心,持續往返宜蘭、中壢,身兼教育部公共藝術、臺北市都市設計審查委員,及宜蘭縣都市計畫、公共藝術、歷史空間、社區營造審議委員,並入選為「天下雜誌」五年評選一次之2004年「21位新世代領導者」之一。現為田中央建築學校 / 黃聲遠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推動蘭城新月、宜蘭河、羅東新林場等都市改造計畫,並持續兼任中原建築系、宜蘭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文建會建築藝術委員會委員。
謝英俊畢業自臺北淡江大學建筑系,曾經營營造廠與建筑師事務所多年;2000年他只身投入臺灣地震災區,與居民共同完成“921邵族家屋重建案”始受國內外矚目,對弱勢者協力造屋、生態建筑等議題有深入落實的努力,他在印尼海嘯后赴亞齊所建造的麻達屋,亦多次至內地參與如河南蘭考合作建房、河北地球屋等建筑營造設計。2008年汶川地震,他長駐四川茂縣楊柳村與當地羌族人參與集體遷村重建。2009年臺灣八八水災他又帶著的工作團隊進入臺東縣金峰鄉嘉蘭村進行重建工作。其建筑生涯中獲得重要獎項包括臺灣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競圖首獎(2006)、深圳城市\建筑雙年展組委會特別獎( 2006)、聯合國最佳人居環境獎 (UN-HABITAT's Best Practice) 決選入圍(2004)、臺灣921重建委員會重建貢獻獎。
何慧麗,1971年12月出生,河南靈寶人,1993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7年7月參加工作,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碩士生指導教師、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后、中共蘭考縣委常委。自2003年8月起,何慧麗致力于做一個“實踐中的研究者”,采用社會學干預方法,倡導并參與了河南省蘭考縣農民合作的試驗過程,以及城鄉互助合作制度的創新過程。掛職期間,她在六鄉六村進行以“人民生計為本、合作組織為綱、多元文化為根”為宗旨的新鄉村建設試驗,以體現“鄉風文明”的村莊文藝隊和體現“社會和諧”的老年人協會、以及體現經濟發展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突破口。從基層干部和群眾的試驗中,她總結出了欠發達地區有中國特色的農民合作組織模式——“黨政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得到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和河南省省委書記徐光春的肯定。也得到了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加拿大、美國、巴西、韓國等國際農業和農村發展學者的認可,經過多年鄉村建設的發展,早期的農民合作事業,已經成團片狀的蔚然之勢。她在蘭考縣倡導的“購米包地”制度創新試驗,被稱為中國特色的“社區支持農業”模式,成為新時期以社會性力量參與構建新型城鄉關系、進行創意農業的重大探索。何慧麗是當今中國知識界為數不多的熟知國情、了解基層、又親自進行“知行合一”實踐的知識分子之一。
邱建生,1972年生,北京晏陽初平民教育發展中心總干事,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副秘書長。社會工作簡歷:2001-2004年,中國改革雜志社從事編輯記者工作,在此期間組織全國大學生支農調研活動,舉辦鄉村建設論壇及沙龍。 2003-2006年,籌建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負責農村綜合發展實驗區工作,開展以合作經濟和可持續農業為主題的全國農民培訓,建立以促進城鄉公平貿易為主旨的城鄉互助合作網絡。 2006-2007年,負責海南儋州農村實驗區工作,籌建全國首家農村社區大學,探討我國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道路。 2007年至今,負責廈門平民教育促進項目,籌建廈門國仁工友之家、工人夜校,探討在城市化背景下從農村來到城市的新興產業工人的教育和發展問題。 2009年至今,籌建福建福前鄉村建設中心,主要面向南方農村開展以合作經濟及可持續農業為主題的培訓工作。
|
|
網友評論:
|
|
·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參與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