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以后,他到上海讀完中學、大學,于1935年遠渡重洋,到美國留學,進入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攻讀建筑系。 此后,他先后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學習,并在二戰期間服役四年。1945年受聘為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1948年,紐約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聘用貝聿銘擔任他創辦的韋伯·納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與貝聿銘互相欣賞,相得益彰,合作達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貝聿銘為柴根道夫的房地產公司完成了許多商業及住宅群的設計,也做不少社會改建計劃。直至1960年,貝聿銘離開柴根道夫,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作為20世紀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師之一,貝聿銘設計了大量的劃時代建筑。作為最后一個現代主義建筑大師,他被人描述成為一個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師。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鋼。
作為20世紀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師之一,貝聿銘設計了大量的劃時代建筑。作為最后一個現代主義建筑大師,他被人描述成為一個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師。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鋼。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中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
大師的杰作
貝聿銘起步是從設計公寓開始的。據說,當初他在紐約、費城、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地設計了許多大眾公寓。貝聿銘認為:“建筑是—種社會藝術的形式。”所謂社會藝術,是指建筑與繪畫、雕塑等藝術門類的區別。繪畫和雕塑等強調作者個性在作品中的體現,而建筑師在重視其個性與內涵的同時更主要的是為人們創造生活工作的環境。貝聿銘在費城設計的三層社會公寓因為既有建筑美感又經濟實用而深受工薪階層的歡迎。費城萊斯大學甚至還在1963年頒贈他“人民建筑師”的光榮稱號。
貝聿銘作品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