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澍和扎哈·哈迪德(望京SOHO等建筑設計者)正在討論。
一邊是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一棟棟地標性的建筑物拔地而起;一邊是老城區中的暮鼓晨鐘,一條條小胡同中溫馨的柴米油鹽家長里短……兩種鮮明的生存形態,在同一個城市中得到了融合。在昨日舉行的“2012北京建筑論壇”中,多位獲得普利茲克獎的大師與中國的建筑界精英、學者以及未來的建筑師當面交流,為全球化背景下的北京建筑,尋找出一條具有特色的“北京·設計”之路。
“北京的建筑,已經不可避免地融進了全球化的節奏中,很多全球領先的大師都為北京做過建筑設計;而北京的建筑水平也在穩步提升。”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說。
“北京·設計”將打破“千城一面”
從齊刷刷的高層到齊刷刷的玻璃幕墻,從齊刷刷的方形筒子樓到齊刷刷的“奇形怪狀”……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中國出現了大量的建筑,伴隨而生的還有大批質量、特色問題。
至今,從專業建筑師到普通市民,都認為一些建筑缺乏城市特色,形成了“千城一面”。
“北京·設計”,正在尋找破題的方法。
“現在政府已經采取兩方面的舉動,來糾正千城一面的問題。”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說。
他分析,目前規劃部門正在邀請著名建筑師做重點建筑,提高建筑的特色,并邀請專業建筑師,提高地域化的特色。
目前,最有創造性的大師正在引領著北京的發展,至少有3名普利茲克獎的得主,正在競爭中國國家美術館的設計方案。無論最終花落誰家,這都能印證,北京的建筑,已經越來越吸引那些曾經高高在上的設計目光。
“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很多建筑師對城市的文脈、地域性做研討。”崔愷判斷,未來的“北京·設計”將會在特別具體的地域和環境中產生。
在大師級的人物中,王澍的“業余建筑”和張永和的“非常建筑”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20年前,張永和回到北京,發現了很多“奇形怪狀”的建筑。“我認為能做些不同的來改變建筑的狀態。”張永和說。
同樣,王澍的“業余建筑”事務所也出于同樣的原因。“很多人都說中國的新建筑很糟糕,而這些都出于專業建筑師之手;過去,業余的普通人都能建造非常美麗的建筑。因此我選擇站在業余的、不知名的普通人的行列中。”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