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設計論壇”邀請了來自日本、英國、荷蘭等國及國內30余所院校的近百位專家學者、設計精英參與研討。

現代社會該如何正確理解設計?一個城市和設計的關系是什么?如何培育出有創意的設計人才?12月3日下午,為期兩天的“深圳設計論壇”在深圳大學閉幕,但圍繞這些熱門話題的討論卻帶給人們巨大啟迪與深入思考。“2009深圳設計論壇暨設計邀請展”由深圳市文體旅游局和深圳大學主辦,深圳現代藝術與設計研究中心、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承辦,來自日本、英國、荷蘭等國外及國內30余所院校的近百位專家學者、設計精英出席了這次國際性的、高規格的設計界學術盛會。
“深圳設計論壇”此前已舉辦兩屆。2008年12月,深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加入全球創意城市網絡,并取得“設計之都”稱號。同時,深圳把建設“設計之都”作為長遠的發展戰略和城市的品牌形象,進一步彰顯了深圳文化的創新品質,增加了深圳先鋒、時尚、創意的城市色彩。該次活動除國內外專家、教授參加以外,還邀請了很多設計師參與研討,包括分組采用專家、設計師演講、學生提問、自由發言等互動方式進行研討,活動結束后組委會還將公開出版發行《2009深圳設計論壇暨設計邀請展作品集》和《2009深圳設計論壇暨設計邀請展論文集》,以便擴大活動影響,努力創建一個嚴謹、和諧的學術氛圍。
建設“不可復制的”城市
深圳應該如何建設“設計之都”?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道格拉斯·湯金提出四條途徑。世界領先的設計之都,最重要之處是學習建設“不可復制的”城市,“深圳特別在哪里”?他說,深圳的人口來自全國各省,區域文化的多樣性及年輕化可能是應該考慮的。他以悉尼為例說,悉尼通過舉辦“設計周”幫助設計師展示自己的技能,普通觀眾也可以通過參加設計周活動了解設計師們的理念,很多零售商可以在市內參加一些特殊的展覽,比如有一個比較特別的食品設計活動,主要是向大家展示環保食品。其次,悉尼設計界的同仁會經常聚在一起討論如何更新城市環境,比如改造悉尼歌劇院的燈光設計以吸引更多游客,使得這個城市與眾不同。
關于城市與設計的關系,中國藝術研究院公共文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列生教授表示,“設計越來越延展、越來越擴大化,這個擴大化導致一種什么結果?就是現在大家都被卷入被設計化的社會。”他堅持認為,這里面存在著極大的危機,“將來我們人類的生存能夠被信息化,比如說人類最終能走向虛擬社會嗎?我們人類的一切能被消費化嗎?人類的一切生活,比如說城市生存能夠全部被設計嗎?我告訴大家,這都是不能的,我們人類生存、城市生存如果在設計化或自然本性之間能夠保持一種均衡的尺度、一個張力,設計的功能才能最大化。”
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教授提出,文化創意已經成為提高城市生命力和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在中國談城市談設計的同時,一定要考慮到產業結構,包括設計的社會需求點在哪里。他表示,以設計創意為主導,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才能創造經濟利潤、發揮文化影響力。
設計需要國際交流溝通
西班牙巴塞羅那艾里薩瓦設計學院夏維爾·卡斯特博士介紹說,在過去的幾百年當中,設計是促進巴塞羅那產生創造力的背后推動力,很多歐洲知名的設計師來到巴塞羅那工作改變了巴塞羅那,“因為設計不是一種當地的產品,它需要國際間的交流和溝通”。他認為,巴塞羅那之所以在設計方面著名,是因為整個城市充滿了創造和創新能力,“這要感謝巴塞羅那設計產業的發展所帶來的益處,還有巴塞羅那許多國內外設計專業人士組成的設計網絡,以及享譽國內外的著名學校為我們培養未來的設計大師,當然所有元素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多元設計文化,設計文化還包括大眾對于設計的接受和欣賞能力,我想對于任何一個想要發展設計的城市,這些因素都是尤為重要的。”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王敏教授說:“國內很多城市都在說自己是什么什么之都,但大部分都缺少內涵,而深圳的‘設計之都’卻是名副其實,深圳市政府對設計師特別尊重,比如前幾年深圳大學生運動會標志發布,標志的評審是以設計師為主組成的評審團評審出來的,在評審大會上由設計師上臺講自己的創意、理念,在發展儀式上宣傳設計師,這在其他地方通常是做不到的。”他還重點談到了上個月剛剛在北京舉辦的“2009北京世界設計大會”的相關情況。“在我們申辦到籌辦過程中經歷了很多挫折,因為我們在大會籌辦過程中發現很多政府機構對設計產業缺少深入的理解,當我們在找主辦方時,最初很多部委都覺得設計跟他們沒關系,在挫折中讓我們看到中國設計產業的發展還需要很多的設計推廣。”他說,這是在中國舉辦的設計界的最大一次活動,它為中國設計師與國際設計師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特別是對北京市來說,這種推廣也很重要。
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南開大學文學院藝術設計系主任薛義談到,現在全國在校藝術類學生有120多萬,每年畢業生在30萬左右,但不能回避的是我們的很多學生畢業后不能做設計,有些基本的技能掌握也很少,與社會對高水平設計人才的需求有很大距離,這就對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提出了多方面的質疑。
他重點介紹了南開大學以設計主導教學的體系及課程關系的做法。他說,南開大學創新地開設了多門啟發學生進入設計思維與表達的設計入門課程,即“設計之源”課程,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上作了大膽的突破與實踐,主要特色課程包括:“自然與設計方法研究”、“綜合材料與設計”、“實驗性繪畫”、“民間藝術與設計”、“設計透視”。南開“設計之源”系列課程強調設計概念與創新思維及視覺語言的開拓與擴展,使學生從入學開始就直接進入設計創新的本源,為后續的設計專業設計學習奠定了開放專業的思維體系。畢業生能很快融入工作崗位,并不斷展現出設計的良好素質和工作成績。今年起南開大學“開放式藝術設計工作室”正式被中國教育部批準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創新設計工程高級導師阿瑟莉·赫爾說,該專業的學生主要來自于設計工程和20多個國家的其他相關學科,“當我們的學生一起完成小組任務時,他們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文化為其相互學習和創意思考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我們大約有3/4的項目都是由小組完成的,跨學科的團隊合作和發展良好的外部環境是創新的關鍵因素。”他由此提出的一種比較成熟的教學模式是,招收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創建出跨學科的梯形教學模式,在學科教學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專長,“我們通過向他們提供跨學科的經驗,使得學生不僅在一種學科,而是在很多學科當中可以完成跨學科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