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30日電據德國之聲中文網報道,馬丁·路德·金雕像的泥塑草稿靜靜地矗立在中國湖南長沙的一個小小美術工作室里,雷宜鋅和他的助手們正在反復審視、修改他們的草稿,希望18個月后佇立在美國華盛頓的同名廣場上的10米高的花崗巖馬丁·路德·金雕像能夠將這位“人權 之父”的自由平等的精神向世界廣為傳播。而許多美國黑人、藝術家卻強烈反對民族英雄的像也是“中國制造”。藝術作品就這樣一不小心卷入了困擾美國人的國家、種族問題。
“我也知道痛苦的滋味”
批評聲來自美國的藝術家,溫弗里·楊夫婦成立了專門的網站,號召一群藝術家們反對馬丁·路德·金紀念碑基金會將合約簽給一個中國的雕塑家。他們認為應該由美國黑人藝術家,至少是美國藝術家來完成這項重要的作品。
溫弗里·楊說:“設想一下,金的雕像將由一個大木箱從中國送到美國,而木箱上面會寫著‘中國制造’。”而另一位曾經制作了七部金的雕像的美國黑人藝術家艾德·威特則稱雷宜鋅的設計方案“干癟、皺褶、毫無生氣”,他還說道:“我了解黑人的長相,我了解他們怎樣運動,我了解黑人的身體結構。”
對于誰應該來制作這個雕像,以及中國藝術家不懂黑人解剖學的指摘,雷宜鋅有這樣的回答:“任何國家,任何事情都有兩個方面的意見。這些反對意見并不是主流意見,是極少數人的一些看法。我也看了一些美國網上的爭論,絕大多數人支持這個項目這樣做,有的人甚至覺得,白人、黑人、黃皮膚的人都要一起來參加這個項目。金是一個國際性的偉人。金的思想就是,讓上帝所有的孩子,黑人、白人、猶太人,異教徒、新教徒、天主教徒,他們手拉手,同唱一首歌。他當時就呼吁過,不能用一個人的膚色和出身來評價一個人,而是以他的品質來評價一個人。”
不過,雷宜鋅說他也能理解其中一部分人的意見,很多批評的原因是,金所掀起的黑人權利運動,堅苦卓絕,來自異域文化的藝術家很可能不能完全領會金所遭遇的苦難,從而不能真正傳達他的精神。
“我也是承受過痛苦的人,我也知道痛苦的滋味是什么。”對于這樣的質疑,雷宜鋅用自己的經歷作答:“我年輕的時候,因為出身不好,在農村待了七八年,當知識青年,那個時候,我也是受歧視的,感覺不好。不過我相信,這種痛苦是會過去的。今天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人們都越來越平等,有這種思想的人,我認為他們是狹隘的。”
而對于中國藝術家不懂黑人身體結構的指責,雷宜鋅說這些是雕塑家的基本功,根本不成問題:“這個問題不存在。我們作為造型藝術家,從學習藝術開始就是研究人,我們研究的不光是中國人,而是各種各樣的人。基本功已經把你訓練成,不管你做黑人、白人、黃種人(的雕塑),包括做動物都要有能力表現。不能只對自己周圍的東西比較熟悉。當然,我們也需要不斷研究。對每個個案,都需要作具體分析,爭取給雕塑注入精神。”
除此之外,馬丁·路德·金紀念碑委員會還指派了兩名美國藝術家做雷宜鋅的合作人,他們是密歇根大學的講師羅卡特和雕塑家漢密爾頓,兩位都是美國黑人。
“是他們選中了我”
對于雷宜鋅來說,被選中執刀金的紀念碑雕像,完全是個偶然。2000年,美國國會通過立項,批準在與白宮、華盛頓紀念碑、林肯紀念堂相鄰的位置設立馬丁·路德·金廣場,并計劃樹立金的雕像。從那時之后的六年多來,馬丁·路德·金紀念碑委員會一直在尋找合適的人選,制作金的雕像。
回憶中選的經歷,雷宜鋅說道:“是他們選中了我。一個很偶然的機會。2006年5到7月份在美國明尼蘇達參加了一個國際石雕研討會,一共有來歐美非亞等大洲的十幾位藝術家參加了研討會,而當時的(馬丁·路德·金紀念碑)委員會正在尋找合適的人選來創作這個雕塑,他們已經尋找了6年。他們在本土和世界各地都進行了漫長的搜尋。此次他們也到我們的研討會來觀察。當時他們與所有的雕塑家都談了,每個人都想接受這個項目,不過同時,每個人也都推薦委員會要跟‘中國雷’談一談。當時我還在大樹下睡午覺,不過聽到雕塑的消息我非常振奮,得知這個雕像會放在美國的國家廣場上,我更是非常興奮。我馬上同意接手這個項目。”
“這個雕塑將要有10米高,對中國雕塑家來說,不算是個很大的雕塑,我們在國內常常雕刻更大的雕塑。而對美國藝術家來說是比較大的雕塑,很多藝術家多年來都沒有這樣的機會。”因此,雷宜鋅獲得這個項目,批評聲中也不免有些酸葡萄的味道。
基本確立雷宜鋅為雕塑家人選之后,雷宜鋅還要通過馬丁·路德·金紀念碑委員會的篩選,雷宜鋅說道:“篩選過程由基金會的12人評選委員會來決定,這12個人都是藝術、建筑、規劃方面的專家、權威,其中10個人是美國黑人。他們看到了我在明尼蘇達的雕塑(《遐想》),以及我出版的作品集,加上外國雕塑家的推薦,之后他們的委員會就對我進行了評估,此后他們又委托我做了一個小的泥塑方案,這個方案也經過了美國國家最高藝術委員會的評審,這個委員會由經過美國總統任命的專家組成,被認為是美國最認真,最挑剔的專家。我的模型獲得委員會的全票通過。到2006年12月份,兩個委員會的內部評估都作完了。目前我們已經開始制作大型泥塑,之后還要預計18個月到24個月的時間,到2009年初可以完成。”
馬丁·路德·金意味著什么
馬丁·路德·金是美國著名黑人運動領袖,1963年他在林肯紀念堂發表的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打動了全世界。1964年,金獲諾貝爾和平獎。1968年他被種族主義分子槍殺。作為美國民權運動之父,金一直得到全美國人民的巨大尊敬。 那么,對于制作他的雕像的藝術家雷宜鋅來說,金意味著什么呢?
“在中國的五六十年代,大家都知道他,中國政府當時還通過大規模的集會和游行來支援過他,包括毛澤東本人也寫過文章聲援他。小的時候對他就有印象。現在通過一些材料就更了解他了。大家把他定位為‘人權斗士’,對我來講,他是一個英雄,是一個對全人類,對整個世界都有影響的英雄。他所追求的不光是對一個民族,一個種族內部的平等。而是天下所有的人之間,都要充滿愛,就像兄弟姐妹一樣地在地球上生活。他的影響是非常博大的,充滿了希望也充滿了愛。從這點來說,一般人不能達到這個境界。”
雷宜鋅雕刻刀下的金
雷宜鋅的青年時代受到他的出身問題的影響,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之前,他作為“知識青年”在農村生活多年,不過那個時候他已經開始描描畫畫,而且因為當時的政治需要,出現了大量的政治宣傳畫。雷宜鋅也笑稱:“文化大革命是對中國美術事業的一種促進,當時通過畫宣傳畫使得美術事業很繁榮。”
恢復高考之后,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廣州美術學院,正式開始創作生涯。大三的時候,他創作了雕塑《中秋》。這部作品至今還被他稱為自己的代表作。此后他的很多作品在雕塑大賽上獲獎,他也被稱為中國當代最有藝術表現力的雕塑家之一。他的另一部作品《出境》參加了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獲得了大獎。他講解道:“作品表現了一群中國人出國過海關的那一個瞬間。中間有一個農民,暴發戶,一個青年企業家,和女性的養殖專業戶。就是說,富起來的農民,腰包里面有錢了,出國去玩。盡管之前他們做了很多準備和打扮,不過在出關的那一瞬間,還是給我們呈現了饒有興味的一幕。我記錄了這個瞬間,這個作品也獲得了全國美展的大獎,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這也是一部非常寫實和具象的作品。他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中國的改革開放。”
寫實是雷宜鋅的創作風格,他也一直在堅守著自己的這種創作風格:“寫實的手法是我們的優勢,世界上很多人都在拋棄這種手法,我和很多中國人都在堅守著這種風格。”
那么,出自一個中國藝術家之手的金的雕像又有怎樣的特色呢?
雷宜鋅要盡力融合中西方的藝術傳統,爭取有所創新:“美國人做東西比較精細、圓潤、豐富;中國追求線條的流暢和美感,另外中國的藝術講究概括,簡練,講究‘意到筆不到’。而我設計的雕塑,上部分是實的,下部分是虛的:頭部接近美國的手法,比較細;越往下走,就越‘虛’,成面成塊。另外人像的背景,都是大刀闊斧劈出來的,是一種很概括的語言。所以還是融合了東西方的藝術特色。”
“絕望之山,希望之石”
這句取自金的演講的名言,成了整座雕塑的基本精神。整座雕塑由三塊花崗巖組成,而金的雕像,就從中間的那塊巨石里刻畫出形象。他把雙臂盤在胸前,手握一支筆,從巨大的花崗巖中呼之欲出。“這塊石頭是從絕望之山里面劈出來的希望之石。絕望之山與希望之石組合在一起,表現一句馬丁·路德·金的名言,他說:‘我希望,從絕望之山中間劈出一塊希望之石。’”(多馬)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