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現在和安迪·沃霍爾的作品放在一起拍賣,圈外人很難明白個中深意,這實際上是從最根本的層面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認可。
6月6日上午,倫敦國王大街8號,克里斯蒂拍賣行總部拍賣大廳里,正在舉行一場小型拍賣會。電視屏幕上能看到本次拍賣的物品——一些年代久遠的手稿和舊版書籍。對于克里斯蒂這樣經常有大動作的拍賣行來說,這樣的拍賣過于稀松平常,所以現場參與競拍的人不是很多,也有一些買家通過電話和互聯網參與競拍——拍賣廳里,11位工作人員不時拿起專線電話,將各方的出價報告給拍賣師。
6月8日,會有一場“20世紀英國藝術”拍賣會,記者在展廳里看到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的一幅技法平平的油畫,畫的是佛羅倫薩附近的風景,起拍價為15-25萬英鎊。
克里斯蒂拍賣行已經無數次刷新國際拍賣領域的紀錄,近兩年更是將自己的最大對手索斯比拍賣行遠遠甩在后邊。
最近的一次將令買家屏住呼吸的拍賣已經近在眼前——6月18日的印象派和現代藝術拍賣會。緊隨其后,6月21日的兩場“戰后和當代藝術拍賣會”,又將掀起另一次銷售高潮,毫無疑問,這一天的上午場和下午場都是重頭戲,上午場有安迪·沃霍爾和德孔寧壓軸,下午場則有剛剛被兩大拍賣行炒得炙手可熱的中國藝術家張曉剛。記者從提前印好的該場拍賣會作品畫冊中看到,張曉剛的《血緣系列之13》醒目地出現在目錄頁背面,除張曉剛外,還有鐘飚、嚴培明(旅法)、王廣義、李山、曾梵志、王沂東、張洹(旅美)等多位中國藝術家的作品。與他們一起亮相的,大多是西方新近崛起的藝術家比如馬修·巴尼,也有英國20世紀著名畫家吉爾伯特和喬治兄弟的一件起拍價為12-18萬英鎊的作品《blood and piss》,以及美國已故涂鴉大師哈林和巴斯奎亞、美國當代著名藝術家杰夫·孔斯的作品。張曉剛的《血緣系列之13》和嚴培明的《無題》起拍價為8-12萬英鎊,王廣義的《Swatch》和《Motorola》起拍價均為5-7萬英鎊,曾梵志的《毛》和王沂東的《女孩與貓》的起拍價同樣是5-7萬英鎊,中國藝術家的集體陣容,無疑構成了一股沖擊國際市場的強勁力量。
克里斯蒂和索斯比兩家巨無霸型拍賣行占據了國際拍賣市場90%以上的份額,當他們將價格的天平向極具活力的中國藝術傾斜的時候,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中國當代藝術即使在國內市場,也已經成為一只熱得燙手的績優股,不難理解一位策展人的“小道消息”:中國藝術界正在出現一批億萬富翁,他們比影視明星有錢!不難理解為什么浙江的、江蘇的、山西的不知藝術為何物的富豪們,會拿著一份名單,對人說,這個人的作品,那個人的作品,我全要!他們這么做當然不是出于對藝術的熱愛,而是因為當代藝術的升值空間之大,已經超過了任何產業。
人們都記得那個將自己收藏的陳逸飛作品贈送給鄧小平的美國石油大王哈默。是的,價格堪比白金和鉆石的藝術品的買家,一向是國際大公司的老板和富可敵國的金融家。今年2月的倫敦藝術品拍賣周被稱為拍賣史上最火爆的一周,克里斯蒂和索斯比兩大拍賣行拍品總估價超過4億英鎊,業內人士透露了部分參與競拍的大佬,他們中有微軟的開山鼻祖之一保羅·阿蘭、拉斯維加斯賭場老板斯蒂夫·維因和華爾街量子基金的億萬富翁斯蒂夫·科亨。
過去,國際大買家里,美國大佬占絕大多數,現在這一壟斷格局漸漸被打破,暴富的俄國買家和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地區的買家,正成為國際拍賣市場上的新貴。在2006年底紐約的一場拍賣會中,香港地產商劉鑾雄以1700多萬美元,投得安迪·沃霍爾的一幅名為《毛》的毛澤東肖像畫,創下安迪·沃霍爾作品最高成交價的紀錄。
賈西·普卡能先生,克里斯蒂拍賣行歐洲總裁,終于有時間坐下來接受采訪了。他的辦公室里掛了一件印象派畫家畢沙羅的作品。為了讓攝影師拍照,又特意讓工作人員搬來了畢加索的一幅即將參加6月18日那場拍賣會的油畫,該作品起拍價為45-55萬英鎊。記者問賈西的手下,你的辦公室里也掛大師原作嗎?這位來自芬蘭的小伙子哈哈一笑,我那兒只有復制品啊。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