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大師呂敬人精心策劃 巡展中國盛況空前首現超強陣容四十頂尖設計家聯袂出場 設計力作風云際會盛放書籍之美
書戲——當代中國書籍設計家40人
“戲”指一種表演藝術,由演員扮演各種角色,根據劇情陳述故事。這使我覺得書籍設計者也好似一個演員在書籍視覺信息傳達中擔任某種角色,是演員、是編劇,或許還會承擔起導演的職責。書裝與書戲,二者概念有很大的不同,后者給書籍設計師增添了更多的戲份和責任。
“戲”還有另一層意思,戲乃玩耍也,憑著一種童趣和興致盎然的好奇心去探索未知,捕捉新意。戲是一種心態,一種無所顧忌又永不滿足的創作精神,一種積極努力、苦中作樂的工作姿態。
本書展現了40位書籍設計家在這個書籍的舞臺上出演的一出出別具一格的書戲。
當代中國的書籍設計師們,曾度過六七十年代文化饑餓期,后又經歷了市場化經濟浪潮的沖擊,在汲取大量外來優秀文化營養的同時,也在反思這些年來信息載體激烈變化過程中對中國書籍文化的再認識。當書籍作為純商品充斥在書店里濃妝艷抹招搖過市之時,人們開始留戀那種洋溢著濃郁書卷氣息的書香余韻和青睞富有創想力的書籍信息傳達風格。書籍設計師們開始對尊重書籍文化概念和書籍新審美意識有了多元的認同:書籍不應該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形態模式,設計也不僅僅是為書裝扮一件漂亮的外衣,更重要的是設計師以文本為基礎的再創作,進行由表及里的整體思考,從內容到形態,從封面到正文,從編輯概念到物化過程……運用獨到的設計語法,傳送風格迥異的書籍視覺語言,努力編織出一本本令讀者讀來有趣、受之有益的紙面閱讀載體,乃至于收藏,傳承后人。
中國當代的書籍設計正改變固步自封的滯后觀念,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與空談習氣。大家有一共識即做書需要一個寧靜致遠的心態和甘于寂寞的實干精神。
在強調書籍設計的閱讀功能和適應購買力市場需求的同時,也要引導讀者轉換閱讀觀念,提升書籍藝術欣賞品位。歷來藝術創作沒有固化的形態模式,創造豐富的書籍設計形態可以滿足人們多方面的享受欲望。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文化與時尚、簡約與繁復、形而上與形而下,多元的設計風格自有其存在的道理,更不必去劃分高、低、雅、俗之良莠,凡能準確反映文本內涵,設計師均可運用自身的語音和臺詞來演出。
本書匯集的作品選自于去年和今年在北京、深圳、南京成功舉辦,并即將在成都舉行的“疾風迅雷——杉浦康平雜志設計半個世紀展暨當代中國書籍設計家邀請展”的中國部分,其出自于40位設計家之手,他們均活躍于當今中國的書籍設計舞臺。其中有“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的獲獎者,有多次在全國設計大賽中獲獎的佼佼者,有刻苦努力嶄露頭角的年輕一代設計師,熱衷于新視覺傳達藝術的探索者;有來自于藝術院校從事教學的老師們,有設計經驗豐富的出版社美術編輯,也有近年來影響內地設計風格的港臺設計家;還有一大批社會設計工作室的專業設計師們。40位書戲者獨具個性的設計反映了當今中國出版業的興盛和體制改革中多元的創作姿態,并為中國的書籍設計舞臺注入了活力。
在電子載體迅猛發展的今天,一方面是受益于高科技發展的成果,提高了信息傳播量與質的效率,另一方面人們仍然視紙品讀物為良師益友,珍愛這種傳統的閱讀方式,因為她給讀者帶來領悟視讀、觸翻、聞香、聆聽、品味書籍五感的機會,從中體味紙文化的魅力。
中國龐大的出版行業中書籍設計人才濟濟,優秀的設計師數不勝數,由于篇幅所限雖不能涵蓋全部,但卻可窺見當代中國書籍設計面貌之一斑。作品中不乏大膽的設計理念的探求與創新,更關注設計內在編輯設計思想與表達形態的獨特嘗試。無論是成敗如何,其工作精神和創作過程是令人欽佩和值得稱道的。相信本書的出版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出版界和平面設計業的同行們提供一個學習交流和相互切磋的平臺,也給藝術院校學習設計的學子們提供中國設計家的設計體驗和成功的設計范例。相信今后會有更多的設計師加入這一舞臺,展現自己的作品和才華。
愿本書為讀者提供領悟書籍設計藝術美妙語境的機會。
(以上文字是呂敬人先生為“當代中國書籍設計家40人展”作品集《書戲》一書所寫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