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作為“創意十二月”活動項目之一,“平面設計在中國07展”在關山月美術館亮相。這個兩年一屆的中國平面設計行業盛會,將推出“平面設計在中國07展”、“字運動主題海報展及歐洲巡回展”等項目。今天,中國平面設計國際學術論壇也拉開帷幕,將研討“國際平面設計掃描”和“透視中國當代平面設計”兩大議題,進一步推動深圳創意產業的發展。
每天與設計不期而遇
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社會生活中,“裝潢”還是相當時髦的一個詞。但如今,這個詞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而被“平面設計”這樣一個專有名詞所取代。
街頭上的巨幅廣告、任何的閱讀物,甚至就在我們身上,每天都與設計不期而遇。在所有的藝術類別中,平面設計是最普及化的一種,擔負著解說、裝飾、識別等傳達視覺資訊的功能。
1922年,一位擅長用海報、手冊、報紙、期刊、廣告等形式做設計的美國人威廉·愛德生·杜津,創造了“平面設計師”這個名詞。他認為,“平面設計師惟一的職責就是將信息清楚呈現出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次要的信息置于后,才不會有重要的信息被忽視或干擾的疑慮。”
當記者打開深圳本土資深設計師韓家英的網站時,發現其作品涉及從礦泉水、手表、手機、雜志、時裝展廳到摩托車廣告、銀行標志、社區道路指示牌等門類,無一不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難怪當記者問及韓家英今天的設計是要解決什么問題時?他說,“最根本的就是改變生活,提高審美趣味。”在他看來,這是一件特別刺激又挺難的事情。
“今天的中國,是歷史上最需要設計的時代。因為每個人都在變動之中,而且這種變動會越來越大。并不是經濟發展了,人的審美品位就即刻提高了,有時反而是越來越庸俗化。”韓家英說。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在滿足公眾需求的同時,又能傳達設計師所引領的一種審美趣味。始于1992年的“平面設計在中國展”,通過競賽的方式,令這個展覽的意義再明確不過——它不僅僅是設計師的專業表達,同時也是旨在提升公眾審美趣味的一次展示。深圳作為“設計之都”,設計如何改變我們今天的生活?
用設計傳達時代趨勢
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圳聚集了一批來自全國各地懷有設計理想的人,而畢學峰也是在這個時間來到深圳。作為本屆展覽的策劃人,畢學峰說:“當時由于地域的關系,香港的設計對我們有著直接的影響。加之深圳的印刷業發達,這為設計的活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這批從深圳本土成長起來的年青設計師,聚集在一起,朝著這樣一個專業方向,率先開辟出一條新路。
自1992年舉辦“平面設計在中國展”以來,設計領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畢學峰回憶說,當美術學院還把平面設計叫做“裝潢專業”的時候,深圳已開始使用“平面設計”這個名詞。“這在當時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也見證了這個展覽的前瞻性。至今這個展覽已成為設計領域中一個最具影響力的活動。”
坐在畢學峰自己設計的Loft復式設計室里,窗外樹影婆裟。他拿出4本“平面設計在中國展”的畫冊集,從不同的厚度,就可以看出這個時代設計的變化。
記者見到,1992年、1993年的畫冊集,還是薄薄的開本,封面也是極為樸素的黑色,但到了2003年、2005年,畫刪不僅增加了厚度,在畫冊的整體包裝上也有了極為明顯的改觀。在細節處就更為突出:作品集內不僅有鮮亮的黃色、紅色加以區隔,而且封面上還有精美的刺繡圖案。
畢學峰認為,1992年展出的平面設計作品,更多是一種傳統的表達方式。那時的平面設計是以具體的實物去喻意和表達一種風格,在作品中也能看到歐美、日本設計的的影子。“但今天的設計已經不再是從一個具象出發,而是從一個觀念上去表達。近幾年參選的設計作品中,更多是把觀念、實驗性的創作放進去,從而超越了生活的直接反映。在這次參選的作品上,有些作品更為抽象、隨意,思維也顯得更為開放。這是一個特別明顯的改變。”
這次的設計展從今年3月就開始籌備。畢學峰表示,作為一個設計競賽的雙年展,不僅在于總結和回顧過去兩年設計師的工作,因為設計是與經濟、市場最密切結合的一個行業。在這屆展覽中,他們強調的一個專業方向就是設計和商業之間的結合。
對于這次展覽,香港評委李永銓說:“在長達20多個小時的評審過程中,三千多份參賽作品,集結了七百多天設計人的努力成果。而且融合中、英、日、美四種不同文化背景的標準。從評審第一天開始,所有有關人士都避席,希望以最公平的方式選出最佳的作品。”
“漢字+奧運=字運動”
“字運動主題海報展”是這屆設計展上的另一個主題。策展人韓家英告訴記者,2006年初,有一位法國設計師提出2008年的中國奧運會,必將使中國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而且漢字里蘊含著中國人對自然山川等圖像式的聯想。在這位法國設計師看來,漢字不可思議,構造神秘而有趣,這不同于英文中字母的拼接。因此,他提議把漢字結合明年的中國奧運,做一個海報主題展,并在明年進行歐洲巡展。
2006年底,這個提議最終被確定下來。“字運動主題海報展”還將與目前國際上最為權威的“華沙國際海報雙年展展”、法國愛絲豪樂平面設計中心合作,“這成為一個展示中國文化,吸引更多人關注的中國設計展。而且中國的平面設計還沒有在波蘭舉辦過,這是一次很難得的機會。”韓家英說。
記者在韓家英的工作室看到了部分征集到的“字運動”海報作品。其中,有以漢字喻示體育項目中游泳;還有一個紅黑重疊的拳擊字體,讓人想到拳擊運動員的手套;在領獎臺中的一、二、三等獎衍變成漢字中的“一”、“乙”、“弓”。無疑,這個主題再次成為展現設計師想像力的一個舞臺。
舉辦這次海報設計的競賽活動,韓家英表示,一方面是希望把中國的設計師帶出去,尤其是在奧運期間,全球都在關注中國的時刻。此外,在西方人看來,中國漢字很有趣,而且設計師可以充分表達他們對藝術和設計的想法。
這個展覽的特殊意義也在于此,設計師不僅僅是操弄圖形和文字信息的“專業拼版印刷師”,而是參與到社會的多個領域,對今天的設計師而言,他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和身份呢?
設計師,今天的跨界創意人
在畢學峰看來,作為平面設計范疇的海報、路牌、包裝、書刊等,“平面設計在中國展”起過積極的影響,但現在的設計師已經不再局限于二維的世界。“工作也許還是這些工作,但今天設計的范圍卻擴大了許多。現在什么都離不開設計,離不開創意。”按他的說法,“現在的設計師更多是一個創意人的角色,身份也更為多元,不再是單一的平面設計師。”
擔任本屆設計展的國際評委,均來自設計發達的美國、英國、日本的潮流設計師,他們
的工作涉獵建筑、空間、影像、書籍,甚至是街區的規劃。其中,像美國的邁克,曾與庫哈斯合作建筑的空間設計、國際品牌Parda的專賣店及書籍、家具店等。而英國設計師大衛·埃利斯在濱海某街區設計了一條觀鳥的步行街,其設計蘊涵的是一種自然與人的有機聯系。“在他們身上體現了這種多元、創意人的角色。之所以邀請這類評委,旨在給今天的設計界提供一種參照。”畢學峰說。
而畢學峰則表示,除了在品牌形象的市場推廣、書籍、藝術展覽外,他指了指自己的寫字樓空間設計,這些都是他的介入和設計。為此,畢學峰區別設計師和藝術家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設計一定是關于視覺的東西。作為設計師必須是考慮受眾群、設計的功能,而藝術家是自己一種個性表達。
韓家英也認為,設計師就像萬金油。因為今天的設計師面臨社會上的各行各業,所以也更容易嘗試不同的表達。
設計是迷人,還是庸俗?
香港知名設計師李永銓認為,中國設計師在創作能力及藝術水平上有著顯著的提升,但在商業性的作品方面,不知道是市場還是客戶的問題,總有種設計人被纏手纏足的感覺。他表示,此事關乎中國設計的水平、地位以及價值。如果再無法沖過這個關口,下屆的“平面設計在中國展”又如何能更上一層樓?
畢學峰談到,設計師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將產品、企業、文化,以一種視覺的語言傳播出去。同時,設計滲透到社會的各種領域,成為一種創意的表達,并首先推動社會的審美趣味。
當記者質疑這樣的設計觀念表達,一旦落到實處,對客戶、公眾能否清楚時?畢學峰表示,這是一種方向,它肯定是走到市場的前面,并和藝術有關聯。“設計首先是基于商業客戶的委托才能形成,作為設計師要去分析所要表達的東西以及考慮受眾群的感受。”
韓家英認為,舉辦設計展側重在藝術的層面,設計師可以透過藝術的手段去表達。作為設計師,永遠有這樣的情結,想要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藝術性的缺失,那設計也就不成立了。這是一個“度”的問題,有時也很難把握。這里會涉及到客戶、公眾的因素。當平面設計變成一種工具。它不僅僅是一個圖形放在一張紙上那樣簡單。事實上,目的是要給誰來看?為什么放這些信息,而不是那些。這與設計在社會中扮演的是一個怎樣的角色?或者在整個行業中起到怎樣的作用都有關系,但更多的時候,設計也只停留在圖形這個層面,這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
盡管平面設計是根據需求和目的,找到一個最佳的解決方案。但如何掌握好藝術和商業的最佳狀態?韓家英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并不是藝術性高就是好的設計,也不是商業的成分高就不好。設計是一個獨立的行業,如果在這個行業成熟的話,就是藝術是藝術,商業是商業,這樣一種關系。但在中國商業、藝術都是混在一起,這就需要設計師不斷轉換身份,找到這樣一種平衡。”
而好的設計就是能打動人心和令人喜歡的感覺。韓家英說:“當我們走到街頭,難看的東西比比皆是,這也是不斷積累起來。因為市場有這種需求,越是做難看、庸俗的東西,人們反而認為這是合理的。為達到銷售目的,庸俗化的東西倒成為這個行業主導性的話語權。在這方面以深圳尤甚。這是一種特別功利的心態。當然,這和設計師的生存狀況有關系。”
韓家英表示,這與人們自小受到的教育、受到的影響有關。他說:
“設計師在做設計的同時,也要肩負引導審美的社會責任。”
——“字運動主題海報展”策展人韓家英
“現在的設計師更多是一個創意人的角色,不再是單一的平面設計師。”
——“平面設計在中國07展”策展人畢學峰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