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距汶川大地震發生一個月。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一個匯聚全國設計精英的“2008我們在一起”全國抗震救災公益海報設計展將在四川美術館開幕。韓家英等深圳設計師也選送一批優秀作品參展。
精選兩百作品參展
本次展覽由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四川美術館等單位共同主辦,展覽的內容主要包括“2008我們在一起”全國抗震救災公益海報設計展征集的部分海報作品200件,以及由《藝術與設計》雜志社組織的包括海報在內的其它抗震救災優秀公益設計作品。展覽將持續到本月20日。
正在深圳圖書館舉辦的“抗震救災·眾志成城——抗震救災主題海報宣傳設計展”策展人鄭學華介紹,他們會從展會上300多幅作品中,精選部分赴川參展。而深圳平面設計協會也有作品參展。
2008年5月12日,四川發生里氏8.0級大地震。“我們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創意人!”5月16日,就有人在設計界發起倡議,發起了“我們在一起”全球華人設計師抗震救災公益海報設計征集活動。組織者希望號召全中國所有的設計師、廣告人、創意人盡自己的微薄力量為所有苦難中的同胞兄弟吶喊,用自己的創作產生最深廣而濃厚的影響!
在短短的幾周時間,“我們在一起”抗震救災公益設計系列活動就收到全國各地2100名作者投來的5000余幅作品。包括《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的美術編輯,中央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等設計藝術學院的師生,還有一些設計界精英人士如深圳的韓家英等也紛紛投入創作,創作了一幅幅飽含真情,鼓勵斗志的的好作品。
用設計打動人心
“通過海報,可以感動更多的人來參與,也可能會換取人們心靈的共鳴。”主辦單位之一的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好的公益海報可以打動很多人,包括救助和被救助的人,喚起他們對生活的希望。我們只想把我們想傳遞的東西傳遞給他們,從藝術的角度來講去感染人們。”
著名設計師朱鍔說:“現在,設計師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汶川現在變成了一片瓦礫,以后會重建,在重建的過程中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可以做。”他建議,活動的組織者不一定要局限在平面領域(公益海報設計)里。要動用所有的資源,將規劃、建筑等方面整合起來,可以給政府提供災后重建的一些思路。
據了解,藝術與設計雜志社與中國文聯出版社還專程為此次展覽共同編輯出版了《我們在一起——5·12全國抗震救災公益設計作品集》。
□相關新聞
錢文忠:
人文思考
汶川關鍵詞
“生命”、“感恩”、“悼念”,著名學者錢文忠教授用這三個關鍵詞來感懷自己對汶川地震的哀思,頌揚中國人在災難面前的可貴精神。近日,錢文忠教授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以《汶川關鍵詞》為題,向觀眾敘述了5·12地震后自己的人文思考。
災難終將過去,用什么紀念死者,這是所有中國人都在思考和面臨的問題。作為一名人文學者,錢文忠教授始終堅持,需要將這段歷史轉化為人文思考,災難應該結束,但不能遺忘。
生命
“我相信,在中國人耳邊回蕩的最強音就是‘生命’二字。”錢文忠說,每個個體生命的價值從未像現在這樣,被每個中國所認同、重視,“張揚生命的價值,將生命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是這場抗震救災的共識。”
在此次災難中,許多生命奇跡誕生,許多受難者打破了一個個醫學生命理論的極限,也正因如此,“正是為了生命,我們絕不輕言放棄;正是為了生命,我們拼命堅持。”錢文忠說,被救者與救援者的不輕言放棄,正是因為堅信生命在,希望就在。
災難終將過去,但抗擊汶川地震中彰顯出的精神價值,“首先就是將人的生命視作最高價值,能夠融入我們民族的血脈,永不淡忘。”
感恩
三歲敬禮娃娃郎錚、捐出1.1億元善款的唐山大地震孤兒張祥青、舉著一個“謝”字的災區老大娘……無數的受難者和曾經受難者,在災區和全國各地,感恩隨處涌動著。“汶川出現的一切,清楚地教育我們,感恩是一種涌動,感恩是一種循環,感恩是一種圓融。人類的生命,因為有感恩之流的滋養,而顯得格外生動,格外高貴。”錢文忠說。
“有這樣懷著感恩大愛的救援者,有這樣懷著感恩大愛的被救者,我們這個民族充滿著希望。因為,民族就是由他們組成的。”經歷了這場大災難的中國人,在錢文忠看來,他們不僅將會重建自己的家園,更會樂觀地“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悼念
5月19日14時28分,時間停止了,舉國為罹難骨肉默哀三分鐘。談到那個時刻,錢文忠教授激動地表示,“這是改變和書寫歷史的偉大時刻。中國第一次為不幸遇難的人民全國哀悼。”在錢文忠教授看來,“這一切體現了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禮儀的主體,這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里極為罕見。”
那一刻,已經成為國人的集體記憶,“我認為,全國悼念日也表明,中華民族已經認識到形成、強化、凝聚全民集體記憶的重要性。”“這是最寶貴的集體記憶,一個民族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記憶而形成、發展、壯大、振興。”如何使災難激發出來的寶貴集體記憶,在平和歲月里永不消淡,錢文忠表示,集體記憶是數萬鮮活生命換來的,希望它永不失墮,“這是每個中華民族成員必須面對和深刻思考的問題。”據《東方早報》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