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的 Web 設計領域,有一款全新設計的字體 Museo 迅速獲得眾多設計師的青睞,并一躍進入 MyFonts.com 2008 年10 大年度字體之列。這款字體的設計者名叫 Jos Buivenga, Webdesigner Depot 近日對他進行了訪談,談到了這款字體的設計過程,及其在設計的領域的影響力。
能談談你自己嗎?
我生于1965年,現居荷蘭 Arnhem,在一家廣告公司擔任藝術指導,每周工作4天。我對設計字體的興趣適于15年前,那時,我使用自己的第一臺 Mac 機器玩 Quark Xpress,常常想,什么時候才能用自己設計的字體編排一段文字。
于是我的第一套字體 Delicious 浮出水面,每個周五(以及無數個周末),我潛心字體設計,每一款字體的設計都是一個忘我的過程。
怎么想到設計 Museo 字體?
Museo 源自我對一個字母的熱愛,這個字母是 U,我有時候看到關于這個字母的幻象,一個 U,它的兩個端點向外彎曲延伸。
Jos Buivenga’s Museo
能告訴我們一些設計中的故事嗎?
Museo 的設計并沒有多少周折,Museo 看上去像一些掰彎的金屬絲,我讓筆觸盡可能平緩,讓字母的形狀也盡可能簡單。
因為筆畫很粗,也因為我希望 Museo 是一種相對較粗的字體,因此,很難實現很粗的小寫字母。這是為什么一開始 Museo 只有大寫字母的原因,感謝我的博客,Museo 一開始就獲得很多關注,人們希望我提供 Museo的小寫版本。
為此,我必須在筆畫的設計上做一些讓步,后來覺得如果我必須做一些設計上的改變,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My studio
我為 Museo 計劃了5 種字型,一開始,我想以線性方式計算它們的粗度,一開始設計出3種中等粗體。通體看來,我發現那些不同程度的細體之間的差別(100-300)比不同程度的粗體之間的差別(700-900)要大,于是,我決定手工調整它們的粗度并靠肉眼進行判斷。
我做了重新測量,并重新計算以便用這些值生成不同的字體,最終發現,不同粗體類型之間的變化不是線性的,而是呈拋物線狀。
Museo 在設計初期就定為一款顯示字體,我盡可能讓這款字體在現實中看上去更和諧一些。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