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遠健,平面設計師,廣西防城港人,2000年開始學習平面設計,2004年赴深發展并師從于知名設計師張達利先生,2005年加入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SGDA)。
記者
你的作品獲過好多獎項,在國內也相當有名氣,所以你的設計歷程是很多設計師想了解的,你能講講嗎?
鄧遠健
過獎了,我獲獎并不多,也不算有名氣,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平面設計師。
我出生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2000年開始學習平面設計,畢業后在梅高廣告(中國)桂林公司呆了半年,后來就去了深圳,加入了張達利老師的公司。
當時有幸得到我一位師兄的引薦,到了深圳放下行李就直接去了張達利設計公司。第一次見到自己景仰已久的設計師,我當時非常拘謹。也許每個設計師見到久仰的設計前輩時,都有這種感受。
簡單的寒暄幾句之后,張老師看了我的作品,便讓我留了下來,當天下午就開始正式上班。這樣一干,就是兩年多。
記者
兩年,這兩年對你的人生有多大的影響呢?
鄧遠健
兩年,也許不過彈指一揮間。但在張老師公司的兩年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張老師作為第一代深圳設計師之一,在他的身上能感受到很多作為設計師的優秀品質。他常常鼓勵我們去做一些創新的東西,并努力說服客戶,爭取讓我們的想法得以實現。我們在一起經常會探討設計,讓我領悟到了很多新鮮的設計理念。公司里很多曾和我共事過的設計師也非常優秀,大家在一起交流也讓我受益匪淺。
記者
你對深圳的印象如何?深圳走在中國設計的最前沿,靠的是什么?
鄧遠健
深圳給我最直接的印象就是:這個城市很干凈。街道很干凈,氣候非常好。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年輕,充滿活力。當然,這個干凈也許是表象的,不管如何,我還是很喜歡這里。
眾所周知,一個城市設計的發展離不開經濟水平的發展。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深圳是的經濟是怎么發展的我想已經不用我來說了。隨著深圳經濟的飛速發展,吸引眾多內地設計師的到來。那時候國內還沒有“設計”這個概念,設計的前身是工藝美術。韓家英、王粵飛、陳紹華、張達利、畢學鋒等設計師就是在八十年代后期來到深圳,成為第一批拓荒者。現在他們都擁有了自己的設計公司,并且一直在為深圳乃至中國設計的發展努力著。
深圳舉辦的“平面設計在中國92展”、“平面設計在中國96展”作為中國最早的專業平面設計賽事,曾影響了無數中國設計師。乃至“深圳設計03展”和去年的“平面設計在中國05展”,都舉辦得非常成功,在國內具有極大影響力和號召力。
深圳作為現代中國平面設計的發祥地,同時作為中國最早的移民城市,她具有強大的包容性,一直吸引著內地的設計師前赴后繼來到深圳發展,乃至今天,仍然樂此不疲。設計的發展對城市的發展也發生著作用。最近幾年,政府也開始注重城市文化的發展,出臺了一些政策和具體措施,扶持本土文化產業,力圖把深圳打造成為“設計之都”。比如最近深圳政府將每年的十二月定位為 “創意十二月”,并在此時舉行諸多與設計有關的系列活動。這對深圳設計行業和城市本身都具有很深遠的意義。
記者
好,我很喜歡你的《城市化》海報,能談談它的創作靈感來源嗎?你的創作靈感一般是怎么來的呢?
鄧遠健
謝謝!最開始《城市化》并不是我打算創作的命題。我當時在做著一幅叫做《城市生存空間》的海報,那段時間有感于深圳的房價日益走高。城市越發展,作為城市中的個體,人的生存成本也越來越高,生活的空間也越來越小了。做著做著,后來就有了《城市化》這個系列海報的想法。
有時候我們正在做著設計的時候,自然而然的舉一反三,衍生新的思路。我想很多設計師應該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和感受吧。靈感來自生活,這句話不知誰說的,很有道理。多看、多想、多做,我從學習設計開始就是這么要求自己的。
記者
是的,我們做設計應該多想、多看,加上好的表現,這樣才能有更多的靈感。看看咱們文藝界的前輩,個個曾經下鄉體驗生活,所以前幾年的作品多么經典,而現在……
鄧遠健
是的,現在我們很多年輕的設計師都比較浮躁,為了設計而設計,導致出品的東西很多都沒有思想和深度。包括我自己有時候也是,呵呵!
記者
現在也許跟經濟有關系,設計師都忙著掙錢,反而忘了自己是在創作。你是怎樣看待商業與藝術的關系的?在商業設計中,你又是怎樣作到讓商業很藝術的呢?
鄧遠健
其實設計師要掙錢沒有錯,因為設計的根本作用,是為生活、為商業服務的,設計本身就是一種商業活動。熱愛設計的人,都把設計當作一種追求,一門藝術。但畢竟設計和純藝術是有區別的。藝術設計和商業設計,個人認為是不應該有沖突的。很多我們認為很有藝術水準的設計作品,在國外卻是商業作品。那在中國為什么藝術和商業這么難以結合呢?大家都知道,這是國情問題、國民經濟水平問題、人民大眾的審美意識問題。我們國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這些問題都不是設計師自身能夠解決的。我們自己要解決的問題是:用我們的設計去引導大眾,開拓市場;還是去迎合大眾,滿足市場。現階段我自己也是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摸索中,真正讓商業很藝術,我還沒有做到,希望有天能夠做到。
記者
說得好!現在日本、韓國的設計將中國的書畫和水墨玩得很好,而中國人自己卻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你對此有什么看法?
鄧遠健
這兩個國家都是漢字文化圈內的東方國家,和中國有著很深遠的歷史和文化淵源。他們都具有很強的學習精神,這和他們的歷史和民族精神是有很大關系的。尤其戰后的日本和朝鮮南北分立后的韓國,狠狠地學習和吸收西方和其他國家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發展到一定程度,他們開始融入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并加以創新,形成特有的現代日本文化和韓國文化。
其實我們國家當代的書畫和水墨也已經有一些人在思考和嘗試怎么去創新了。馬上要舉辦的“第五屆深圳國際水墨畫雙年展·設計水墨”就是一個好例子。
記者
對,作為水墨的發源地和文化古國,我們應該做得比他們要好。你講得太好了,我想你這些觀點將會給正在成長的設計師帶來很好的參考價值,最后你能再為他們說點什么?
鄧遠健
多看、多想、多做。好好學習,好好設計。多謝TVB、CCTV、MTV,多謝《記者》,多多交流!
鄧遠健設計作品:
《城市化系列》
《城市化系列》
《城市化系列》
《城市化系列》
《城市化系列》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