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2004北京國際漫畫周”研討會在中國對外藝術展覽中心舉行,包括高校、期刊、圖書出版、研究協會、漫畫作者等動漫產業的各方人士,共同對中國動漫產業的發展,及2003年北京國際漫畫周的情況和2004年北京國際漫畫周的設想作了深入細致的討論,從中可以一瞥中國動漫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和爭論的焦點。中國動漫產業近幾年來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但動漫產業始終處于孵化的初級階段,會上,專家們對中國動漫產業做了“一流畫技、二流故事、三流經營”這樣的概括。 畫技:“哈日”之風可以休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日本動漫通過電視傳播和盜版渠道,大量涌入中國市場。中國傳統的諷刺漫畫和連環畫,從此歸入“老漫畫”之列,而以電影分鏡頭式語言講述故事的新漫畫(俗稱卡通漫畫),一舉俘獲廣大的青少年讀者。在2003年北京國際漫畫周上,鋪天蓋地的日本卡通,讓國際漫畫周儼然成為日本漫畫周。本土漫畫沒有特色,歐美漫畫難覓蹤跡,這種現象引起了諸多人士的不滿。 因此要不要抵制甚至封殺日本漫畫成為這次研討會上的一個熱點。中國本土漫畫作者的畫技已經非常成熟,不亞于日本漫畫家。經過了模仿的初期,大家一致認識到現在到了需要創新的時候,必須拋棄日本老師。 故事:原創劇本不見蹤 中國漫畫作者的畫技已然成熟,但本土優秀原創編劇、腳本的匱乏,成為制約漫畫產業發展的關鍵一環。其中原因首先可以追溯到青少年的應試教育,記者在采訪臺灣漫畫家蔡志忠和蕭言中時,他們均談到小時候家長提供的寬松環境對日后創作的深遠影響;其次,青少年作者是動漫創作的主力,但他們自身的文化和社會經驗積淀較少,使他們難以創作高質量的劇本;另外,將漫畫卡通認作是低幼讀物的長期誤解,使卡通雜志被局限在校園、魔幻、青春、純情類題材,很難真正進入大眾視野。 因此,會上眾多專家認為,動漫創作者從多方面加強自身的文化素質修養,強化“講故事”的能力,開發成人漫畫市場,實行漫畫圖書分級制度,方是解決之道。 經營:產業鏈條何其薄 在漫畫產業高度發達的日本,漫畫創作已經發展到初期的市場調研、腳本創作、繪畫、上色等一系列過程分工合作的工業化階段,而中國的漫畫作者大都單打獨斗。 完整的動漫產業,涵蓋出版、藝術、科技、傳媒、商業等各種行業,完整的產業鏈從期刊圖書出版開始,到影視制作和音像、電子游戲、教育軟件產品的開發,再到玩具、文具、包裝、服裝等衍生品的開發生產。目前,期刊圖書和動畫制作已有較多的投入,其余的環節還處于發展初期。 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來飛速發展的動漫教育,今年漫畫已成為單獨的招生專業。高校招收漫畫專業學生,也打破了學生家長視漫畫為不務正業、沒有出路的老觀念。但愿蓬勃發展的漫畫教育能成為動漫產業發展的基礎和突破口。 (CSC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