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哈爾的移動城堡》之后,動畫大師宮崎駿將再次把一部兒童文學作品搬上銀幕,不過這次被“吉卜力”工作室相中的不是英國經典名著,而是中國“80后作家”易術的中篇小說《我丟失了我的小男孩》。 宮崎駿可能6月來華 日前有多家國內媒體稱,宮崎駿將把這部4萬多字的中國童話當作最后一部導演作品,并于2006年拍竣。但易術在電話中向記者澄清道:“這絕不是宮崎駿老師的收山作,2006年拍竣也不可能,因為我們這一年都要用來做前期籌備。” 不過易術也進一步證實,宮崎駿本人可能借6月在杭州舉辦的國際動漫節之機來到中國,并在上海舉行關于此片詳盡計劃的新聞發布會。 易術透露,“吉卜力”工作室從去年10月開始與他們接洽,各方面的論證過程特別長,但目前一切進展順利,只不過電影版會對小說做出很多更改。比如一方面架空世界觀、模糊故事發生的城市和年代(“霞飛路”這個名字就會去掉),一方面又絕對讓大家一眼看出中國風格。原作中的八九個人物也會有所刪減,只圍繞主人公米米、小妖精和老爺爺在“蘭花小館”中的核心線索展開。 原作復現“宮崎世界” 按易術的話說,《我丟失了我的小男孩》是一部用小孩子“哼哼唧唧”的語言寫成的童話,講述的是一個患有心臟病的小男孩米米,為了不給朋友增加負擔而來到了一個叫“蘭花小館”的地方,在那里認識了老爺爺和小妖精,并在得到和丟失了某些東西之后找回一個“成長的我”。 像很多動畫fans一樣,生于1982年的易術也是宮崎駿的狂熱影迷。他表示,在寫作《我丟失了我的小男孩》的過程中,已經有意無意地在考慮“如果拍成宮崎駿的動畫片會是什么樣”這個問題,所以文本中有很多“宮崎世界”的指涉,比如小說序曲中的第一段話就是:“我叫米米。我的網名叫龍貓,龍貓是絕種的稀有動物,喜歡打著雨傘孤獨地在夜晚出現,經常會委屈地哭泣,大家要學會保護龍貓。”小說中小妖精和老爺爺的人物設置也是典型的宮崎駿風格。而主人公米米雖然不是小女孩,但卻因患上心臟病而具有柔弱的女性氣質。目前吉卜力官方網站還沒有發布正式消息,但宮崎駿的兩大fans網站onlineghibli.com和nausicaa. net對此事都有詳盡報道。 ■誰是易術 易術,1982年1月15日生,摩羯座。學過4年美術,18歲時出第一部小說《陶瓷娃娃》,此后又創作了《孔雀》、《再見螢火蟲》和《我丟失了我的小男孩》,本月還將出版長篇小說《字母的童話》。 《我丟失了我的小男孩》是一部用小孩子“哼哼唧唧”的語言寫成的童話,講述的是一個患有心臟病的小男孩米米,在離開好朋友之后發生的溫暖離奇的故事。 猿渡靜子在小說序中寫道:“表面上,他尋找的是關于各種各樣的愛,實際上,他尋找的是一種成長,一種渴望無痛卻又痛苦異常的成長。美就是一種道理。” (CSC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