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 時間:七月二十二日至八月十四日 地點:上海市虹口區多倫路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三樓 開放時間:周二——周日,上午10:00——下午6:00 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從七月二十二日至八月十四日在三樓展出了德籍華裔畫家近期創作的工業風景系列作品。這些具有表現主義色彩的工業風景與他前期的抽象繪畫作品相比較,在理念上有很大的轉變。“單凡曾經認為,藝術是生活的一種主觀的解釋形式,而藝術家的創作過程是一個自我身份的完善過程。因此,他在以前的抽象作品中十分注重體現他本人跨越歐亞兩大文化板塊的特殊身份,能從精神的高度把握東西繪畫的空靈,虛靜和簡約。這些共同的概念,把世界簡化而為線與面的簡樸對話,使單凡成為在德國,乃至在歐洲都受到普遍承認和重視的國際藝術家。”(許江:《冰層深處或云氣之外讀單凡的作品所感》) 單凡在進行了近十五年的抽象繪畫的試驗以后,近來畫風有很大的變化,準確地說,單凡所畫的“什么”以及世界觀發生了變化。他生活在北德漢堡附近一個世外桃源似的自然保護區之內,天天親身體驗的是一些“一塵不染”的自然風景。但是,他所交往的當代人卻每天處在失業、異化的惶惶心態之中,在這樣一種自然和諧與社會異化的對比張力下面,他所選擇的是一種反映生活的反面的繪畫態度。正如陶淵明所說:“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而單凡的自然是那些上世紀工業革命后,被現代化社會所廢棄的“物”構筑起來的工業風景。 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12幅正方形(150×150厘米)的系列作品,十二幅作品總共分為四組,每一組又由三張拼成一幅總長450厘米、高150厘米的畫面。觀眾站立在這些類似于基督教圣壇三聯畫的畫作之前,猶如信步于德國中部魯爾區,即那些工業革命后被遺棄的紀念碑式的冶金車間,煙囪和管道網之間,令人在玄想、設問之后仍久久依戀而不能離去。另外一面,他把這些工業革命時代后所廢棄的“物”放置在一個理想的五彩繽紛四季自然大氛圍中,讓這些廢棄“物”與周圍的真正的自然環境構成一種對比(造景),為那只是屬于那個時代特征的廢棄“物”增添一份陶淵明式的世外桃源的詩意(理想畫面),表述他作為藝術家對當今全球化進程中,西方新自由主義和媒體專制社會給人帶來的異化和身份的消失現狀的擔憂,綿綿不斷地述說對那個勞動還能夠創建自我身份的工業化時代的懷戀,正如詩人陶淵明在他的《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那樣:“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在觀賞單凡這些在自己夢境中才會產生的“理想畫面”時,觀眾會懷念起那個對未來還寄予希望和力量的年代,它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人還有權利去體驗時間和通過勞動創建自己身份的大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