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加工業可能確實賺得不多,但我反對那種為做品牌而做品牌的‘拔苗助長’的做法!”在近日一個由香港貿發局在廣州主辦的品牌與設計博覽會上,香港著名品牌策劃人陳幼堅(右圖,馬漢青攝)對國內一些企業的做法作出提醒,引起與會者的關注。記者就此采訪了這位從事品牌設計管理34年、具有國際聲譽的香港業界專家。 加工貿易不可輕言放棄 記者:有人說很多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上只能“賺一點加工費”,缺品牌是“罪魁禍首”,您怎么看? 陳幼堅:在內地做項目,總是有人問我:怎樣才能快些造出國際品牌來?而我則總要提醒對方:你的素質到了沒有?品牌不是照抄就可以抄回來的,這需要文化的、社會的乃至企業經營者修養等等因素的配合。 如果盲目看低加工業,一窩蜂去“做品牌”、“做原創”,很多企業可能會因此碰壁撞板。不是說中國企業不需要國際級的品牌,也不是說不需要加快樹立自己的品牌,而是企業創品牌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態,不能急于求成。創立自己的國際級品牌是一條必須走的道路,但要基于對形勢的正確判斷,不能拔苗助長。 三條標準可作衡量尺度 記者:您覺得中國的品牌離國際品牌還有多遠? 陳幼堅:什么是國際級的品牌?我認為有三個標準:第一是品質,第二是品味,第三是品位。品質,可以從產品的質量、包裝和企業的經營狀況衡量;品位,指的是要有專業設計人才參與,找準市場的獨特定位;而品味,則是對企業管理人才對市場觀察力的一種考驗。以此衡量,中國確實已經有了像海爾、聯想這樣很不錯的品牌,但大多數的產品都是不缺“品質”,而缺少的是與之配套的“品位”和“品味”。 記者:企業要創國際品牌,最重要的是什么? 陳幼堅:內地最缺的是好的品牌管理人才和管理經驗!市場策略在品牌創建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讓一個品牌“起死回生”,而懂得知人善用,可讓資源發揮最大的潛力。舉一個例子,我曾參與可口可樂新的中文LOGO的設計。設計本身只是后期的工作,而如何向消費者傳遞中西文化結合的信息以及達到文化深度的認同,強化其早已形成的國際型本土化的形象特點,這些整體的策劃管理,正是目前國內很多企業應該大力加強的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