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遺址出土的“四鳥繞日”金飾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雙鳥朝陽”象牙雕刻件 經過公示,國家文物局日前確定采用“四鳥繞日”圖案作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在公示期間,浙江寧波余姚河姆渡遺址的“雙鳥朝陽”圖案與四川金沙遺址的“四鳥繞日”圖案之間的標志之爭引起了廣泛關注。 圖案類似反映中華文明同出一源 8月3日,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四鳥繞日”金飾圖案作為備選方案,在國家文物局網站上公示后,在寧波引起強烈反響。寧波方面認為,“雙鳥朝陽”與“四鳥繞日”的圖樣花紋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反映了華夏祖先對鳥和太陽神的崇拜;質地一為象牙,一為黃金,都是極其珍貴的材料;但“雙鳥朝陽”的誕生年代比“四鳥繞日”早了3000多年。 余姚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館長葉樹望為此向國家文物局發去報告,對正在公示中的中國文化遺產標志提出建議,申述“雙鳥朝陽”參與中國文化遺產標志競爭的理由:太陽神鳥的圖案,早在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5000年的河姆渡遺址第三文化層出土文物中就被發現,其中一件象牙雕刻件,刻有“雙鳥朝陽”圖案,太陽上方是熊熊燃燒的火焰,兩側護衛著一對像鳳凰一樣的鳥,呈現出強烈的動感,象征著光明、生命和永恒,圖案細膩逼真。 寧波市政府駐杭辦事處主任陳國強則表示,華夏民族對太陽和鳥的崇拜歷史悠久,不僅僅在金沙遺址、河姆渡遺址有發現,在長沙馬王堆遺址、山東大汶口遺址也有發現,圖案大多類似,并無質的區別。他建議中國文化遺產標志圖案在金沙、河姆渡、馬王堆、大汶口等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中汲取精華,博采眾長,以此表達整體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競爭寓示文化資源意識在覺醒 國家文物局辦公室副主任王軍說,余姚方面只是申述了理由,并沒有進一步以“雙鳥朝陽”為主體做出標志設計方案。就標志征集的實施程序而言,“雙鳥朝陽”最終沒有納入考量視野。 對“雙鳥朝陽”申述的理由,許多專家不以為然。“作為標識,圖案漂亮至關重要,至于文物出土年代的早遲倒沒有多大關系。”文物專家謝辰生表示:“從我國鼎盛時期文物的代表性來說,‘四鳥繞日’當然不如青銅器,青銅器固然好,但形象感不強,很難做成標識。后來寧波余姚提出的河姆渡時期‘雙鳥朝陽’存在同樣的問題,即實物復雜,標志構圖很難簡潔化。”文物專家宿白說,任何一種標識,越簡單越抽象,含義越豐富,就越容易被接受。許多專家認為必須向公眾澄清一個概念,即此次是征集中國文化遺產的標志,而不是評選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物。 專家們說,“四鳥繞日”的獲評理由有四:一、造型精煉簡潔,具有較好的徽識特征。二、體現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三、本世紀我國考古的一個重大發現。四、動感十足,而整體完美的圓形圖案寓意民族團結、和諧包容,圓形的圍合也體現了保護的概念。 而寧波方面則認為輸在“推廣不力”。成都市政府近兩年來已對金沙遺址的形象進行了大規模的包裝、宣傳,如編排了反映金沙遺址內容的大型音樂劇《金沙》到北京公演、組織金沙遺址出土文物到國內外展覽,讓外界對金沙遺址尤其是“四鳥繞日”留下了深刻印象。看來,“雙鳥朝陽”與“四鳥繞日”之爭,遠遠超出了標志競爭本身,它代表著文化資源意識的覺醒。“文化產業”大旗獵獵,如何將藍圖變成現實,充分占有和利用文化資源尤其是無形資產才是重要的抓手。許多城市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