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中國新時代文字海報展”9月14日將在瑞士美麗的城市盧塞恩開幕,它是瑞士平面設計史上第一次向公眾展示大規模的中國設計展覽。 這次展覽由德籍華裔設計師何見平(柏林)先生和烏爾斯 許嘆(盧塞恩)先生策劃,瑞士盧塞恩海報協會主辦,并得到盧塞恩設計與藝術學院,蘇黎世海報博物館和柏林一百張最佳德語海報協會的大力協助。盧塞恩設計與藝術學院同期向學生舉辦何見平先生的學術講座。 “圖文-中國新時代文字海報展”以中國文字為主題,展示來自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和旅居海外的共34位平面設計師的近150件海報作品,這些設計師近年來都在國際設計界得到一定的專業聲譽。其中這次精選他們的文字為主要設計要素的海報作品,展現中國平面設計師對中國文字的感悟,實驗和創造。這些決然不同于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就像海報這個近十年在中國被興起的新媒介一樣,充滿了時代的新氣息。 瑞士這個世界平面設計的心臟,特別以它的“瑞士編排版式”聞名于世,它的平面設計歷史和太多的偉大平面設計師相連。政治的中立令它的平面設計發展沒有被戰火打斷,更吸納了許多歐洲設計的精英。現代的瑞士正向世界開放,現代的瑞士青年一代平面設計師還是以他獨特,敏銳的設計意識在文字設計上獨有心得,這和他接納設計的營養大有關聯。就像這次中國文字海報的展覽同時得到瑞士平面設計院校的大力支持和響應。 這次參加“圖文-中國新時代文字海報展”的設計師中,年輕的設計師占很大的比例,這個組合的結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的平面設計年輕力量在國際舞臺的展現。 這次展覽將和“2004年度100張最佳德語海報”,“Tino Steinemann海報展”同時開幕,展覽將持續到11月6日。全部展品將被蘇黎世海報博物館收藏。蘇黎世海報博物館作為世界收藏最大量海報的機構,將在2006年初和何見平先生合作,策劃在蘇黎世再次舉辦一次大型的中國海報展覽。 我們將跟蹤報道該展覽的最新動態,敬請關注! 附參展設計師名單,展覽畫冊的引文,展覽邀請卡(設計師:Sonja Jenni 盧塞恩)和海報(設計師:何見平 柏林)圖片。 參展設計師名單: 柏志威(深圳) 劉治治(北京) 劉揚(柏林) 石漢瑞(香港) 潘沁(寧波) 曾建華(香港) 王序(廣州) 張萬寶(上海) 王粵飛(深圳) 畢學鋒(深圳) 夏文璽(深圳) 曹方(南京) 楊震(深圳) 靳埭強(香港) 游明龍(臺北) 廣昱(北京) 張達利(深圳) 陳國進(深圳) 韓家英(深圳) 趙豐(太原) 何見平(柏林) 黃伊瑪(吉隆坡) 何君(北京) 黑一烊(深圳) 陳幼堅(香港) 蔡楚堅(香港) 陳永基(臺北) 陳原川(無錫) 陳飛波(杭州) 陳紹華(深圳) 蔣華(寧波) 李英偉(太原) 李根在(紐約) 劉小康(香港) 展覽畫冊的引文: Bilder-Schrift 中國文字就是一種“圖文”(Bilder-Schrift/圖形文字)。象形性是中國文字的第一大特點。對事物的形體摹仿描繪是所有文字的雛形,在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早期文字創造中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如蘇美爾文字、埃及文字、瑪雅文字等無不如此。但是,一般當一種文字朝音素文字發展后,會迅速擺脫象形階段,而以少數表音字母組合成新的語言*。但中國文字卻是一個例外,中國文字最早的創造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山東仰韶文化時期,到今天也只有漢字繼續朝形聲文字的方向發展(他還直接影響了日文,韓文的創造)。這個漢字形聲文字的發展特點,令漢字中象形成分得到很好的保存。今天的漢字雖然經歷過篆書、隸書、楷書的幾個階段的發展,但我們還是能從許多漢字中辨認出象形文字留下的痕跡。漢字的這一顯著特點為許多設計師(包括一些日本,韓國的設計師)帶來了大量的創作靈感。 中國文字的另一大特點,它還是一種書寫藝術。漢字在漫長悠久的文字演變歷史中,一方面起著信息載體、思想交流、文化創造與紀錄等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書法藝術,一種源自文字演繹的中國獨特藝術。書法的形式語言便是線條的運用,線條是構成書法藝術的唯一手段,任何一條徒手線條都可以被貫注特定的情調*:飄逸、飄靈、端莊、厚重、嚴肅、苦澀、痛苦.... 西漢文學家楊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在他的“法言-問神”中提出“書,心畫也”,情感表達成為中國書法的唯一靈魂。書法藝術還和書寫的內容有關,雖然文字內容的具體可讀性被退到書法作品的形式美感之后,但書寫的內容還是影響了書寫線條的結構和組織,一件優秀的書法作品就是在講述一種情感的豐富信息。 書法這種藝術還絕對受到了紙張、毛筆、墨色、水分、力度、節奏等眾多元素的要求,各種不同文字演變過程中的不同字體,和不同的書寫,訓練方法,令書法成為一種曠日持久訓練后才能掌握的藝術,相較之下,藝術家的才華成為掌握技巧、書寫規則等眾多煩瑣要素后的次要點。 太長的歷史,堆積了太深厚的文化歷史,過多的藝術規則,令每一個變革、創新舉步。無論是文字本身的創造還是以中國文字延伸而來的其它藝術形式,如中國畫,書法,篆刻等,無不受到這一點的制約。單一對傳統技法的傳承,對古人意境的揣摩,對文化遺產的敬畏等無疑使中國傳統藝術被限制在有限的空間,為在國際流通理解的開拓方面受到限制。 相比較,中國的平面設計師在中國文字上的探索和實驗比傳統藝術家心態更輕松,他們沒有其他傳統藝術家對文字的專業束縛,在創作上更自由,忽略了許多專業的制約。當然他們是平面設計師,他們沒有把文字當作傳統藝術的形式來創造,海報也不是書法或繪畫。對于他們文字絕對是信息的載體,是視覺的佐料。但這些平面設計師對文字的實驗,無疑給中國文字帶來了新的氣息,新的創作視點。而且我個人認為,平面設計師和其他實用藝術設計師一樣,他們對“時代精神”的感受和融合是最深最前列的。對中國書法和繪畫的古典元素糅合加上對時代的感受體現,令這次展示在觀眾面前的大量作品充滿了中國的設計新氣息。 海報在中國作為一種大型展覽的形式,并與社會和大眾的生活發生直接的關系,才是近十年的事。中國的平面設計師們和藝術家們在與國際接軌后的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內,在平面設計領域里,特別是在海報藝術領域里,無論是專業素質,印刷技術,作品規格或作品題材都完全符合國際專業水準。特別是海報藝術家所關注的精神題材和在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美學與生活哲學的結合,已是中國海報藝術最可貴的財富。 在中國,“海報”/“POSTER”一詞來源于歐洲。在清代時隨著西方貨物貿易和殖民主義直接通過海上運輸而進入中國。“POSTER”被中國人根據它的來源處和它傳遞的功能譯為“海報”,意為“從海上運輸而來的信息紙”。但在中國和海報有相同概念的印刷物卻早早有之,中國最早的海報是11世紀南宋朝時山東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的一則以白兔為標記的商品海報。 1991年深圳舉辦第一次“平面設計在中國”展覽,為中國平面設計的國際化接軌作出第一步。1999年港口城市寧波第一次在中國大陸舉辦國際海報雙年展,成為第一個大陸國際海報雙年展(香港在1997年舉辦亞太海報節,后演變為香港海報三年展)。 這次在盧塞恩舉辦的“圖文-中國新時代文字海報展”是在瑞士的第一次中國海報團體展覽,參展的設計師來自臺灣,香港,中國大陸,和幾位旅居海外的中國設計師,其中年輕設計師的作品占據很大的比例。我為中國設計的年輕力量感到高興,為中國文字通過年輕設計師煥發的新意感到高興,更為能把他們的作品展現在文字設計的故鄉瑞士而感到高興。 何見平2005年8月于柏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