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僅僅是廣東美術館的大門,藝術家鄭國谷把它變成了一部作品。《山水是別樣》以廣東美術館為“山”,四周布置大量松樹,再來上一場人工降雨,鄭國谷認為“這就使‘山’和‘水’有了別樣的感覺”。 本報廣州專電(特派記者周文翰)昨天中午,第二屆廣州三年展在廣東美術館舉行開幕式,上百件作品正式向公眾開放。在廣東美術館正門前方用鋼柱架起了兩三層樓高的“編織袋”,觀眾可以進入里面唱卡拉OK,這似乎是對建設起珠三角眾多高樓的民工生存狀態的呈現。多位藝術家對廣東本土文化表現出強烈的關注,如旅法藝術家沈遠架構在廣東騎樓之上的長城、都市實踐設計公司則主動為廣東著名的大份油畫村“設計”了一座美術館,并用夸張的“文革”式語氣宣告這一成就。 策劃方凸顯“別樣”主題 廣州三年展大展和上海雙年展、北京雙年展并稱內地三大展,2002年舉辦第一屆。第二屆大展由著名華人策展人侯瀚如和漢斯·尤利斯·奧布里斯特、郭曉彥一起策劃,主題為“別樣:一個特殊的現代實驗空間”。 根據三年展的官方解釋,“別樣”是指在新的社會經濟模式條件下發展而成的特定的、蓬勃發展的、富有活力的文化和藝術的特殊現象和方式:“一個特殊的現代實驗空間”,則是把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核心區域的地理位置所代表的發展中地區的特殊樣式為研究起點,討論這種充滿活力而又不失混亂的特殊現代化模式及當代藝術文化現象。參展的作品諸如藝術家梁鉅輝的《變、變、變》和鄭國谷的《山水是別樣》似乎正是對這一主題的解讀。 同樣,策劃方非常重視的三年展組成部分“三角洲實驗室”去年11月就開始啟動,之后特別為大展制作了作品并舉行了一系列公開的研討活動,這種時間上的延續性被看作是第二屆廣州三年展對比其他大展的一個“別樣”特色。 和所有的大型展覽一樣 除了在廣東美術館舉行主題展覽,大展還在芳村藝術館、廣東美術館時代分館設有分展,其中包括荷蘭建筑大師庫哈斯的專題展,但是庫哈斯本人并未在廣州露面。而盡管擔任藝術總監的侯瀚如強調這次展覽與大多數千篇一律的大展不同,在時間上具有持續性———從去年起每隔幾個月就集合藝術家、建筑師和學者進行交流,在空間上則聚焦珠江三角洲特殊的社會現象———諸如大規模的城市化、城中村以及粵語文化,不過不少觀眾還是抱怨和所有的大型展覽一樣,最后呈現出來的還是繁多的藝術作品擠滿展廳。 眾多的繪畫、影像和裝置并沒有給見慣大展的藝術圈內人多少震動,反倒是年輕藝術家曹菲策劃的戲劇《珠三角梟雄傳》則以無厘頭的方式對于今年的商業、電視、政治文化進行了一番戲說,引起陣陣轟笑,當然,這個演出也是粵語的,旁邊是漢字和英文說明。 (CSC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