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貓”的成功,掀起中國卡通玩具一股新的熱潮,改變了卡通大片“賠錢賺吆喝”的局面,人人都知道“藍貓”是從藝術走向產業經濟的成功范例,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藍貓”是怎樣“出世”的,近日,記者采訪了湖南三辰影庫節目發展有限公司的副總裁、藝術總監羅沐先生,獲知了“藍貓”背后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總裁是中文系畢業 湖南三辰影庫節目發展有限公司的總裁王宏,畢業于湖南師大中文系,后到北京電影學院求學,30歲出頭就被評為國家一級導演。1984年導演的《走向遠方》獲得當年度飛天獎的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等五項大獎。任何人在他這個年齡就獲得這樣的成就,恐怕誰都不會放棄自己的事業。可是王宏的藝術生命偏偏極為坎坷,在后來的日子里由于環境等原因身不由己地遠離自己酷愛的電影創作,當他有機會從頭再來的時候,已經年過40歲,于是他選擇了另一個有可能改變一個產業命運的行當———卡通動畫。 黑貓變藍貓 王宏搞動畫是從拍攝中國9年教育的全動畫教材入手的,最初,他組建了東方卡通制作有限公司,帶著三十幾個搞電腦動畫的年輕人,從學生輔導教材做起。起步時,他們既缺資金,又缺技術,他們曾花錢托人從科影廠請來一位動畫導演給員工講課,但在看過員工的履歷后,這位動畫導演搖搖頭說:“你們不具備搞動畫的條件”。此后他們還請過中央電視臺動畫部的技術人員,結果人家也不愿教。在這種情況下,王宏決定走超常規的路,為了節約成本,王宏讓技術人員放棄手繪,用鼠標畫畫。但他沒想到的是,離開手繪動畫使他們被關在常規世界之外。曾經做過特種兵的王宏發了狠,要求全部員工實行8對8加班(從早8點到晚8點不停作業),全部生活是飯堂-機房-廁所-床鋪。“我們用挑戰極限的方式完成我們在技能方面的原始積累。”王宏自己則在辦公室睡了10年,在幾度陷入困境的時候,幾十個年輕人每天鼓勵自己:“這個企業會好起來的”。他們憑著對動畫執著的信念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王宏清醒地認識到,電影卡通已經被迪斯尼做得盡善盡美,再做電影卡通前途不會太大,而現在是個電視時代,只要能堅持做幾百集甚至是1000集的電視卡通,在電視臺連續播放幾年,也許就會成功。王宏看好《10萬個為什么》的題材,將其改編成《新編10萬個為什么》,并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做最后一搏。做完100集,他把片子拿到北京電視臺進行免費播出。利用電視臺給的每天45秒的跟片廣告時間,天天打招商廣告,給自己找投資。北京三辰公司董事長孫文華看到這個片子后,決定和王宏合資成立三辰影庫,做《新編10萬個為什么》的動畫卡通片。1999年底到2000年初,整個創作班子經過決策,將《新編10萬個為什么》中的黑色的貓改成藍色的貓,并以《藍貓淘氣3000問》于2001年6月1日,開始在全國200多家電視臺播出,“藍貓”正式誕生了。 藍貓專賣店 當播到210集的時候,《藍貓》吸引了娃哈哈的跟片廣告,播到240集的時候得到了招商銀行的投資,到了260集、300集的時候,新加坡的天樂文具公司和香港上市公司德發服裝集團希望與三辰合作生產“藍貓”品牌的衍生工業品。 2001年8月8日,在第三屆中國卡通博覽會上三辰開始向全國招商,開設藍貓專賣店,銷售以藍貓為品牌的兒童服裝、鞋帽、文具、VCD和圖書。市場的熱烈程度是他們想不到的,本來他們只想在一些中心城市開設,沒想到有大量的縣級、地區級城市的合作者加盟。但是,這種廣撒網、不計較加盟店質量的快速擴張為“藍貓”引來了一場災難。全國一下子有了400家專賣店,開一個店要向三辰交5萬元提貨,訂單如潮涌來。但是與三辰合作的一些企業沒有在內地做童裝的經驗。生產的童裝不但尺碼不對,北方的孩子穿不上,而且價格很高,一件上衣要140多元。香港人強調品牌,認為只有價格高才能體現品牌的價值,但中國很多地方的人買不起啊,當時在公司內部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觀念上的矛盾。 但奇怪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專賣店的數量有增不減,從400家增加到600家,直到突破了1000家。2002年初,三辰與香港上市公司德發集團在上海合資成立上海三辰服飾公司,并收購了新加坡天樂文具公司,開始對產品的質量進行嚴格監控。 “藍貓睡覺了” 羅沐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現在最讓他們感到幸福的就是,公司整個編劇部還承擔著“教育”小孩子的“義務”。羅先生說,現在全國有1億多個“藍貓迷”,每天晚上很晚的時候,總有小朋友打電話到公司要求與“藍貓”講話,工作人員就要哄他“藍貓睡覺了,小朋友也要睡覺”之類的話。還有小孩的家長寫信到三辰,與編劇部的工作人員說,他家的小孩不吃青菜,請工作人員以“藍貓”的身份給小朋友寫信,讓小朋友吃青菜。工作人員將信寄到小朋友家中時,那小朋友果然聽了“藍貓”的話,乖乖地吃青菜了。記者要求羅先生說說他們自己怎樣評價三辰創作出來的“藍貓”時,他這樣告訴記者:“藍貓”是一只憨憨的、勇敢的、有上進心的、好奇心強的貓,它的口頭禪就是:“錯了怕什么,錯了就要面對,錯了就要改正。”他們正是用這句口頭禪來對全國小朋友說,也對自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