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聯系到郭春寧可不是件容易事,他昨天一天都在接受媒體的采訪,不過聽到家鄉媒體的聲音,他特別高興。 “舞動的北京”之所以采用紅色印章式,主要表現的是一種誠信和喜慶。“印”字本來就有一種信任、一種鄭重承諾的意思。我想通過會徽體現世界奧林匹克大家庭對中國、對北京的信任與委托,也體現著有數千年誠信傳統的中國向世界做出的莊嚴承諾。而紅色在咱們中國就是喜慶的意思。 從開始設計,我就想用中國的傳統文化去表現,因為中國的文化很有內涵,給人想象的空間也特別大,這就是我采用篆刻方式的原因。篆刻蘊含多義,余味無窮,它追求似與不似之間的意境,既有直接可感的具體形象,又給人的想象留下了廣闊的空間。我想追求的就是一種“弦外之音”。 會徽中的篆字像一個“文”字,表明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文化中國。會徽中的篆字又像一個“京”字,它代表著有悠久歷史而又青春煥發的北京。而這個“京”字又恰如一位生氣蓬勃并美麗舞動著的現代北京人,在迎接五湖四海的賓客。 而對于會徽下部的以中國書法寫成的“BEIJING2008”,我覺得是一次探索,甚至是一次探險,這種字體看上去很平和,與奧運五環一起,主要想展現出奧林匹克和平、和諧、和愛、和美的精神。 我設計的會徽被采納,真的超越了我的夢想。不過也得“實話實說”,其實我心里還是特別忐忑,會徽不光是給專家評委們看的,而是給所有參與者看的,所有人的眼睛盯在那里,得到他們的認可才是我最大的心愿 天津人設計“中國印” 強調這是一個集體創作 張春寧,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的設計者,畢業于天津工藝美院。 北京奧運會的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自前天晚上揭開神秘面紗之后,很多人都想知道是誰設計了這枚承載著中國5000年傳統文化和奧運精神的“中國印”。 此前,北京奧組委對外宣傳設計者是北京當地的一家專業設計公司,而這家公司的老總張武先生也一直以設計者代表的身份出現在媒體面前。今天上午,記者在采訪張武先生時得知:“中國印”的原創者竟然是我們天津人,也是該公司的副總、創作小組副組長張春寧。 幾經周折,記者終于打通了張春寧的電話。聽到是老鄉,張春寧格外高興,他向記者詳細介紹了“中國印”的創作過程,并一再強調這是一個集體的創作。張春寧說,“中國印”的設計最初的創意是在去年的3月份,5月8日正式向奧組委交稿。他沒想到的是,這一設計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一致認可,在所有的設計中一直名列第一。今年3月份,“中國印”被奧委會認可,張春寧終于夢想成真。但作為會徽的原創者,張春寧一直躲在幕后。他說:“人與人不一樣,我怕出名,那樣會影響我的正常生活。我覺得我的工作成果被人認可是最重要的。”張春寧表示,中國的設計業以往一直是以個體的形式在社會上單打獨斗,他希望中國的設計業能真正實現產業化和規模運作,從這一點上他更看重的是公司的利益和發展,而個人的榮譽是不重要的。 張春寧畢業于天津工藝美院,1980年考上了中央工藝美院,畢業后一直在北京從事設計工作。1992年與張武等人合作創辦了北京始創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