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藝術博物館(籌)將于本周末在2004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上揭牌。一個國家級服裝博物館,究竟藏有什么“寶貝”?它對傳承中國服裝文化、發展現代服裝產業有什么意義?昨天,記者來到該博物館籌備處一探究竟,并采訪了東華大學服裝學院教授、博導包銘新。 建成國家級服裝博物館 你知道中國皇帝龍袍上的“四爪龍”和“五爪龍”有什么區別嗎?你能在眾多的旗袍中一眼就認定哪件是上個世紀20年代的旗袍嗎?你看到過百年前的縫紉機嗎?從哪里我們可以穿越“時間隧道”,回到100年、200年前,去感受人類歷史長河中那一段段已經流失了的“時尚”? ——這里,就在這個服裝藝術博物館里。包銘新說,服裝史是人類生活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深深根植于特定的時代文化模式中的社會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一部服裝的發展史,不僅是一部衣物史、服裝樣式史或材料史,更是反映人類生活的歷史。為了建設中國服裝藝術博物館,國家教育部已經撥款200萬元。但這點錢要建設一個國家級博物館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希望社會各界予以支持。包銘新說,這個博物館只接受企業的捐贈,但不能與企業合作,否則就難以保證其學術公正性。 緙絲龍袍源自光緒 一件藍底彩繪的緙絲龍袍呈現在記者的眼前,這是雅戈爾向中國服裝藝術博物館捐贈的價值200多萬元的服裝、服裝業生產工具的珍品。清代官服大多是在江南的蘇州、杭州和江寧織造這三家“指定廠商”生產的,據考證,這件龍袍產自光緒年間的江寧織造。這件龍袍共有九條“五爪龍”:前三、后三,雙肩各有一條“過肩龍”,打開前襟的“疊門”還藏有一條龍,龍袍的下擺有“江水海涯”紋樣,衣服上還繡有“暗八仙”圖案,即“八仙過海”時八位神仙各自持有的器物。真絲龍袍上采用緙絲這一最復雜的刺繡方式,這些圖案皆為龍袍中的“最高規格”,這說明它是江寧織造專門為光緒皇帝生產的。但皇帝的龍袍很多,光緒皇帝究竟是否穿過它,目前尚無法考證。 該博物館共征集到3件龍袍,另2件每件價格大約數萬元。記者沒有想到的是,其中有一件是女式的,主要供皇后或皇妃穿著。包銘新介紹說:龍袍其實有很多種,比如還有“四爪龍”的龍袍,這種龍袍主要是皇帝用來賞賜蒙、藏王公以及身邊的皇宮貴族、親信大臣的。 新娘嫁衣百年“時尚” “教你一個竅門:小圓擺、倒大袖,這是上個世紀20年代旗袍的標志;旗袍從上個世紀30年代才開始‘收腰’、‘開叉’。”包銘新向記者介紹說。一件明黃色的絲綢上衣,上面織有樹林和飛鳥,倒大袖口,圓圓的下擺,還鑲有漂亮的滾邊,裙邊鑲有鏤空的花飾,但不開叉。相信今天的女孩子穿上它,也一定很漂亮。 一位市民向博物館捐贈了上個世紀20年代祖輩“壓箱底”的新娘嫁衣:那洋紅色的真絲嫁衣,經過80多年的歲月,依然有著八成新的樣子,印著荷花、蓮藕的暗花,鑲有精致的滾邊。包銘新說:絲綢服裝的壽命可以有800年。這個博物館已經征集到了200多件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旗袍,還有老式的手搖式縫紉機、打著銅釘的量衣尺等等。博物館一期將設在東華大學逸夫樓一樓,今年年底將向專業人士開放。(記者/鄭蔚姜澎)
藍底彩繪緙絲龍袍
百年前的縫紉機 (CSC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