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人物安德魯:硬撐 雙年展A1板塊開幕式那天,安德魯被記者們團團圍住,人們關心的還是那些事兒:戴高樂機場盡管出了坍塌事件,但還是個好設計,調查還在進行中;國家大劇院的設計有很多人反對,但他自己很喜歡,并且告訴大家不要為大劇院的結構安全擔心。安德魯的執著和敢做敢當的精神倒是令人欽佩,整個展場,他是唯一的新聞人物。 ■亂中看精彩:廟會 盡管展覽籌備階段發生了很多事情,但是正如組委會承諾的那樣,雙年展如期開幕了。退出工作和展覽的建筑師崔愷也曾經表態,希望展覽如期。然而,廟會如期不等同于照舊。許多原本要來參展的中國建筑師,因為對組委會的不信任,最終放棄了,結果是,臨時被拉來參展的建筑師沒有了準備的時間,展覽本身自然大打折扣。當雙年展首要板塊A1的大幕一拉開,展覽內容顯得雜而亂,看不出策展人的思路和主題,展覽形式顯然是缺乏設計,還有很多是掛了幾塊展板,噴了一些連專業人士都看著費勁的圖紙在上面。 雜,所以像廟會,雜亂中,還是有一些精彩的。中國館中,左右間、方體空間、九三組、MAD、百子甲壹等,展位上花了心思,讓他們的作品也給人留下較深的印象。國際館和國家館中,相對具備雙年展風范的當屬荷蘭館,NEUTELINGSRIEDIJK的“黑屋子”和MVRDV的“饑餓的盒子”,讓觀者見識了荷蘭人一貫的創造力。瑞士館是作為巡回展覽的一站落腳在這里,“迷宮”樣的布陣出自左右間建筑師王暉之手,沒有主次、增加觀展的主動和自由是“迷宮”形成的目的,瑞士館入口的藝術家展區甚是養眼,花花綠綠四面墻,并且伴著茶香。庫哈斯的事務所OMA的展區里,圖、文件、模型照片鋪滿了墻壁地板和柱子,包裹出一塊略微抬高的領地,密度很高卻只有一個作品展示:國家博物館方案,他們的工作過程和態度呈現在高密度的展區中。 ■不讓拍照,大腦成存儲器:超人 AI板塊開展之后的第二天起,各個角落就被嚴加看管起來,嚴禁拍照。既然花了時間,來看的人自然希望滿載收獲而歸,但是,不讓拍照害苦了這些參觀者,他們只好握緊手中的相機,努力讓大腦興奮起來,記住感興趣的內容。 既然展示,就是開放的,就是要交流,建筑不同于其它藝術門類,如果說珍品收藏字畫之類不讓拍的話似乎還有道理,建筑模型和展示空間不讓拍未免太奇怪了。 看過國外雙年展的人說,展覽是一個大樂園,各個展區都有好戲上演。觀看展覽不僅拍照自由,更有精美畫冊可以得到,包含了展覽所有內容。并且,累了有地方歇,餓了有吃有喝,還有書店可以逛逛,因為展覽的豐富和有趣,世界各地的人們遠道而來,都是心滿意足而歸。這期間,關于建筑和建筑師的資訊也就自然而然傳播開來。 ■不愛宜家愛中國:保留 中國美術館瑞士展館的外廳,成了瑞士藝術家CcandeSandoz的藝術天堂。這里被他布置成了頗有中國民風的小展廳:四周墻壁上是繪有彩色圖案的絲綢,大紅大綠,運用了多種中國畫的符號,舞動的花,舞動的人,頗有敦煌風范;80年代常見的玻璃柜也被他派上了用場,上面擺放著用中南海、小熊貓、雀巢咖啡、二鍋頭的包裝盒疊成的建筑模型;其間還有彩色拉花點綴。 這個瑞士老頭就站在柜臺后,忙著擦拭小巧玲瓏的茶碗,像極了茶館里的茶博士。這是他第二次來中國。小時候老頭的爺爺給他看了馬可波羅游記中的插圖,他一下子就被迷住了。他說他瑞士的家里全都是中國風格的裝飾品。這次到北京來,卻發現北京人都在爭著買瑞士的宜家家具。“中國的文化很博大,中國人必須學會保留住自己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