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統計顯示,今年全年會有10多個動漫展在上海舉行,人多、商品多是上半年6個動漫展給人的最直觀印象。 1999年,上海美影廠第一次在滬舉辦動畫漫畫展,當時的人流量是5000人次,而如今,動畫漫畫展已有16萬人次的客流。業內人士估計,截至今年底,參觀人次會超過40萬,動漫市場似乎一片火熱。 但是業內人士卻坦言,繁榮景象是我們在為海外動畫埋單,在動漫熱的背后,原創處于“虛火”狀態。 原創形象 人氣冰涼 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動漫市場80%以上盈利流向了海外。夸克市場研究公司對京、滬、穗三地2000多名青少年進行的調查表明,三大城市,每年14——30歲的城市青少年,有超過13億元的動漫消費量,與全國洗發水消費額相當。但是這13億元中,有80%多流向了日本、美國的動漫廠商。 購買比例排在前5位的是,史諾比、米老鼠、Kitty貓、皮卡丘和機器貓,僅這五位每年就“笑里藏刀”地從中國卡通市場“掠走”6億元。 更糟的是,中國原創動漫可能連這僅有的兩成份額也保不住。卡通雜志《漫動作》透露,根據該雜志的最新統計表明,最喜愛的20個動漫形象中,19個來自日本,中國動漫形象只有孫悟空一個。孫悟空成為中國動漫“品牌”的獨苗,原創形象人氣冰涼。而19:1意味著,在動漫這個講人氣、靠品牌的市場,原創動漫的市場份額可能還將下降。 急功近利 越急越“冷” 6年間,5000到16萬的人流量,反映出動漫市場購買力的幾何膨脹。為什么購買力爆炸沒有帶動原創的崛起?業內人士將原因歸咎為原創動漫的“急功近利”。 動漫產品銷售商“21世紀卡通城”表示,國內不少原創形象持有人急于收回投資,對授權生產的質量控制不嚴,衍生產品品質低劣,最終損壞了好不容易創造出來的動漫形象。 《漫動作》副總編輯林嵐表示,在她看來,目前許多原創處在只能“翻唱口水歌”的階段,這個時候就把它們拿出去“兜售”,怎么能熱得起來?動漫熱,不能只是熱著擺攤趕集,熱乎乎的泡沫對原創只是拔苗助長,關鍵是要“做熱”整個原創產業鏈。 振興原創 基礎先行 專家表示,把原創動漫之火“化虛為實”,最重要的是基礎建設,引進機制、思路、創意,形成完整的產業聯動。 林嵐表示:目前原創動漫需要的是基礎性工作:編劇、分鏡頭等都得一步步學習。一個成功的動漫形象,需要作者、出版社、制造商共同打造。僅僅一個出版社、一個動畫公司或者一家玩具公司一家“熱”,產業只能處于“脫鏈停車”狀態,原創也無法真正熱起來。 目前“三辰藍貓”已經開始聯合10家出版社,計劃在國內開設品牌專賣店,把原先零碎的創意、制作、銷售鏈條都貼上“藍貓”標簽,建立一條基礎扎實的動漫產業鏈,“做熱”原創動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