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展示設計行業依托毗鄰香港的信息優勢,得風氣之先,經歷十余年的市場風雨,已成為中國展示設計業中一支實力雄厚的主力兵團 深圳展示業的崛起,應從國際展覽中心開始。 1988年,深圳國際展覽中心成立,掀開了深圳商業展覽發展的序幕。中心下設四個公司,各負責策展、組展、招展、服務等展覽產業鏈中的一環。其中的華藝展覽工程公司,是以展示設計與施工為主營業方向的專業展覽服務機構。當時國內展示設計人才還很匱乏,幾乎所有的業內設計師都是從美術與工藝設計等專業轉型,屬半路出家;他們對展示設計的理解介于平面設計與建筑裝修之間的裝飾層面上,對于以空間塑造為主體的形式語言還很陌生,對光的使用也僅限于照明功能上,更談不上現代科技作為輔助手段的綜合運用。當時華藝的首任總經理楊志強被公認為業內惟一的專家。他此前是華潤集團香港展覽中心的設計部經理,由他將香港展覽業比較先進的設計理念帶到了深圳,同時也帶來了國際展示設計的專業信息。以華藝展覽工程公司為基地,一大批美術專業人才開始在實踐中接觸現代展示設計;國展中心接連不斷的商業展覽會中,境外參展商的展示設計也使這批學員大開眼界。現今深圳展覽界的絕大部分設計師(也包括部分已流散外地的設計師)都是從華藝走出來的,他們也將國展中心戲稱為展示設計師的“黃埔軍校”。 “高交會”掀起深圳展示設計新浪潮 國展中心的紅火時間并不長,大約至1996、1997年,伴隨公司內部的種種問題,人才開始大量流失,國展中心拖著深圳展覽業步入蕭條期。那幾年國展中心最有人氣的展覽會,是逢年過節的“地攤展”。由于生存的危機,深圳不少展覽業專才流向了上海、北京,甚至東莞。1999年為籌辦《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簡稱“高交會”)而建的深圳新展覽中心落成,掀起了深圳展覽業的第二個發展高潮,部分流失的展覽會又回到深圳,包括已移師廣州,頗具規模的家具展。作為“高交會”彩排的第六屆家具展,成為新館啟用的第一個展覽會,深圳的展示設計又開始活躍起來。 由三部一院和深圳市政府聯合主辦的“高交會”,是近年來展覽業的重頭戲。“深圳館”的設計工程更吸引了深圳和境外數家最有實力的展覽工程公司的眼球。首屆深圳館由市工業展覽館設計方案,香港筆克公司負責施工。方案以抽象的空間造型象征鵬程展翅,喻示深圳以發展高科技產業為支點,進行二次創業;第二屆由西林公司承擔設計施工,主題是“天更蘭,水更綠”;第三屆的設計施工是杰爾斯公司,以海濱,沙灘為設計主題,既突出深圳的地域特征,也使展館風格更貼近自然;第四屆的設計選擇了“巢”的概念,源自深圳定位為高科技產業的孵化器;第五屆突出“以人為本”主題,希望建立科技、環境與生活的和諧關系。這兩屆均由深圳工業展覽館承擔設計與施工。五屆深圳館的設計,以及愛華特公司所承擔的三部一院展館的工程設計等一批作品,傳遞了一份可喜的迅信:深圳的展示設計開始從低水平模仿走向成熟,設計的價值已向展示的本體(內容)回歸。雖然某些作品仍有似曾相識,但畢竟設計師已開始注重原創,在方案的競爭力上,深圳本土的設計師已沒有懼外心理,但是在工程質量與管理上,與境外公司仍有不小的差距。 在“高交會”主旋律的牽引下,近來其它一些品牌展覽會上也時有佳作出現,如“房交會”、“家具展”、“地博會”等,既是商家比拼實力的場所,也是展示設計競爭的擂臺。以朱翔為核心的杰爾斯公司為翡翠藤器設計的多屆展廳,數奪“家具展”的“最佳展位獎”;其中“翡翠海灘”的設計別出心裁,空曠的場地以沙石鋪就,襯以巨幅海景圖片,空中不時傳來海浪之聲與海鷗的啼鳴。除構思奇巧外,這一工程的最大特點是造價低廉且環保,幾車黃沙、卵石,幾棵椰樹,一間茅草亭,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尤顯出自然的珍貴。這一設計可以說與西方的非物質主義理念不謀而合了。 深圳展示設計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深圳的展示設計行業依托毗鄰香港的信息優勢,得風氣之先,經歷十余年的市場風雨,已成為中國展示設計業中一支實力雄厚的主力兵團。近年來,深圳的設計師在全國各地塑造了一批范例工程,令業界刮目相看。 鄭建平可算是惟一與國展中心無直接關系的重要設計師。如果說他主持設計的“社會成就展”等政府工程在造型語言上仍顯保守,那么“中華恐龍館”的總體設計則已跳出了意識形態的制約,進入了更自由的創造空間。在似真亦幻的“恐龍館”中,視覺語言與技術手段達到了較完美的和諧。這項工程實際已超出了展示的范疇,而與園林環境藝術合為一體了。 在珠海航空航天展上,愛華特可謂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御用”設計機構,該公司的歷屆展館均由愛華特主理。深圳設計師能親手將中國航天送上國際競爭的平臺,也顯示了深圳展示設計的強勁實力。該公司的設計班底也源自國展中心。 由杰爾斯公司參與策劃并承擔設計與施工的寧波城市規劃館,現在已成為內地部分城市觀摩取經的示范工程。該館的設計力求從寧波悠久的文化背景中生發出獨特的視覺語言,將一個城市的歷史、現實與未來有機濃縮在有限的空間,三個分館既各有鮮明風格,又有邏輯關聯,顯示出該公司較強的綜合策劃與設計能力。 在寫作此篇“之旅”的過程中,我時常面臨一種困窘:很多著名的設計工程,會有兩家甚至數家據為已有。版權之爭一則源于展示設計往往是集體工程,參與者眾多,二則因為業內設計師跳槽頻繁,版權自然會有多家公司認領。我想行業協會可否參照國際規范,明確項目從策劃到執行各環節的版權歸屬,使設計師們相互避免尷尬窘境,也使我等尋蹤訪跡之人得到明確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