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深圳·深圳設計”———03’展的主題,不僅引發了設計師對這座年輕城市的視覺闡釋,同時也體現了組織者對設計文化與都市發展互動關系的深層思考。
設計作為實現市場競爭的必然手段,在推動商品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對市場經濟體制具有極強的依附性。改革開放之初,國內大批優秀設計師云集深圳,正是因為深圳有先行一步的市場經濟,充滿競爭活力。深圳毗鄰香港的信息優勢,使設計能迅速獲得國際專業資訊,從而形成較高的發展起點。陳紹華說,有三個事件可以說明深圳平面設計在全國的重要地位。一是“92’平面設計在中國”展覽,這是中國平面設計史的第一次;第二件是1995年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平面設計協會;第三件是“96‘平面設計在中國”展覽,這一屆與92’展相比,國內設計師的作品在數量與質量上都出現了一個質的飛躍。通過這三件事,深圳平面設計獲得了很高聲譽,也使深圳成為國內,乃至亞洲地區的設計重鎮。如今深圳設計的市場優勢與地緣優勢已不復存在,作為中國平面設計金字招牌的締造者,深圳設計師如何推陳出新,如何保持較高的學術水平?人們期待03’展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回溯西方設計史,從新藝術運動、包豪斯到后現代,風格的嬗變總是在功能與審美、技術與藝術之間不停地搖擺;現代設計已無法將人的精神滿足從物質需求中分離出來。對中國設計師而言,現代與后現代幾乎是接踵而至,在經歷混沌初開的狂喜之后,不甘守成的設計師在尋求新的形式語言時,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瀏覽03’展,張達利試圖抵御電腦對手的創造力的消解,希望以手工制作的方式從書寫與漢字中尋找新的視覺體驗。韓家英的《天涯》海報(見圖6)完全褪去了商業設計中繽紛的色彩,只有極簡的黑與白,和解構的文字碎片。香港設計師靳埭強的作品(見圖4),總讓人聯想禪的意境;陳幼堅(見圖8)的卷軸式書籍裝幀,源于中國古代書簡的歷史記憶。王粵飛從藏文字造型中抽象出至上主義的精神內涵,他的圖形讓人聞到濃濃的酥油奶香(見圖1)。設計師對傳統的關注,并非簡單的復制,在傳統與未來之間,存在著無限多維的可能性,設計師帶著自己獨特的視角,從中尋求答案。無論東方西方,文化是設計取之不盡的營養庫。
評審團主席格力·艾米說,“獲獎作品是對傳統文化價值的當代理解”,他認為本屆展覽的入選作品已接近國際設計的新理念,現代設計更多地關注人的精神層面,而不是功能;好的設計應觸及人的靈魂。
03’展作品評審工作結束后,組委會沒有放過難得的交流機會,力邀國際評委在出席展覽會開幕典禮期間,舉辦設計論壇。12月19日,以“亞洲文化·國際設計”為主題的設計論壇在深圳商報國際會議廳如期舉行。歐陽應霽任學術主持人,格力·艾米先生、平野敬子女士和黃炳培先生發表了精彩的演講。國內外設計師、深圳高校師生及機關從業人員200余人出席了論壇。演講者談得最深入的話題是文化與設計的相互關系,創造性思維對設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養創造性思維。專家們從實踐出發,他們對現代設計概念的闡釋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20日,關山月美術館舉行了一場以青年設計師為主體的設計對話活動。旅德設計師何見平,香港的區德誠,和北京的宋協偉以自身的創作體驗與深圳青年設計師進行交流。其中涉及到個性化與民族風格、商業性與實驗性、創新能力與標新立異等問題,而這些對于剛剛起步的國內設計業而言,普遍存在著較為模糊的認識,且缺乏較基本的理論研究。
在03’展系列活動期間,多家媒體對這一設計盛會進行了專題報道,深圳商報作為主辦單位之一,更是全程跟蹤報道了這次展評活動。媒體的積極參與吸引了社會各界對設計文化的廣泛關注,主辦者還舉辦了由市民參與的“我最喜愛的作品”評選活動,希望借此機會,增強大眾對設計的了解,從而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系列學術活動的安排,使03’展的影響力更豐滿,更立體。
從96’到03’,時隔七年,組織者驚喜地發現,深圳平面設計在中國仍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與影響力,設計師們沒有被商業的誘惑磨去敏銳的觸角,仍保持著旺盛的創造力。96’展之后,一大批新生代設計師脫穎而出,他們的成熟是深圳設計文化長盛不衰的人才保障。
深圳市委市政府對03’展高度重視,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京生等親臨開幕式和頒獎典禮。會上,王京生指出,深圳的設計文化正在創造一種“新的傳統,活的文化”,這種文化可以作為深圳的一個亮點推廣出去。他對03’展予以充分肯定,并指示有關部門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扶持與推廣深圳的設計文化。12月24日,王京生部長專門陪同市委副書記、市長李鴻忠參觀展覽;其后,“設計之都”的概念在城市決策者的腦海中應運而生。文化是人類精神呼吸的氧吧,靈魂的家園。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和推動文化發展的戰略舉措,為設計業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03’展成了深圳設計文化新的起點。
在頒獎典禮上,王京生部長向獲“國際彩印全場大獎”的深圳設計師張達利表示祝賀。03’展的全場大獎獎金高達人民幣十萬元,是國內設計展迄今為止最高的。張達利說榮譽比獎金更讓他欣慰。這個大獎來之不易。張達利將這筆獎金捐給了關山月美術館,由該館設立“張達利新人獎”,以資助立志設計事業的優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