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叫你們美工過來一下”
象洛可可工業設計公司這樣有30名左右員工的設計公司,已經算是大公司了。剛剛30出頭的洛可可設計總監賈偉,把現在的職業定義為終生奮斗的職業,可是有時候還是難免感覺郁悶。經常會有客戶跟他說:“把你們美工叫來。”他說,“在我們公司,設計師那就是天啊,設計師是最大的,卻被人叫成美工,真是感覺很無奈。”
洛可可隔壁的心覺設計公司老板韓永利也說,美工部分在實際設計中連1/3的比例都占不到,可還是經常被一些公司認為是工業設計的全部。下午三點鐘,忙得腳不沾地的韓永利一面啃面包,一面說:“我們是拼了小命,掙點小錢。”
把設計師稱為美工,可以代表當前一部分企業對工業設計的認識。據一些資料顯示,盡管中國的工業設計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從國際的角度來看,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的工作還僅停留在為現有的產品設計色彩和造型。賈偉說:“我們現在60%的活是外型改造。”
工業設計的創新是“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必由之路
業界有人評論說,國內的大多數企業在產品設計上的意識和理念都比較落后和僵化,導致中國產品在國際上很難有競爭力。中國是制造大國,但不少為中國本土生產的產品都是從其他地方拿來的設計。
清華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嚴揚教授提到,自己到南方時看到,目前廣東、上海一帶的設計費低得不可想象。設計師做的僅僅是對被拷貝的產品進行“小改小革”,“改得剛剛看不出來,剛剛在法庭上告不倒他。”
“中國制造”已經是一個世界品牌,但是利潤率低,附加值低。有危機感的人士提出,要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一個很重要的支撐就是中國設計。另一方面,企業要想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必須擁有創新性的產品,產品創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工業設計的創新。
盧吉•科拉尼表示,中國已經是舉世矚目的世界制造基地,但“中國制造”不是“中國創造”,已經具備強大制造力量的中國工業企業,急需工業設計的“催化劑”。這位喜歡別人稱他哲學家的大師說,中國人甚至不能說是制造了汽車,“那只是仿造,按照合資外方的要求設立生產線,并且把它生產出來”。
正確認識和對待工業設計
目前工業設計在社會氛圍上的不足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政府支持不到位;二是國內設立的一些工業設計的獎項帶有明顯的商業色彩,毫無公信力可言;三是企業領導認識不足——用聯想集團創新設計中心總經理姚映佳的話說,多數都不及格。當然,這與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與所擁有的市場地位有關。
設計界對于政府推動工業設計普遍抱有很大期望。新加坡設計中心總監陳敏冬博士認為中國工業設計業的發展挺“可怕”,中國學生表現出來的勤奮刻苦挺“可怕”。他認為,東京、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等哪個會成為未來的亞洲設計中心,這取決于政府的重視程度。
“韓國是我們最好的榜樣。韓國開展工業設計產業時間并不長,我們也有望在10到15年內使這個產業達到比較成熟的狀態。在政府扶持力度方面,我們比韓國政府差遠了。”北京工業設計促進中心工作了12年的陳冬亮如是說。
英國人曾做過一個調查,39%的人靈感來自旅行,23%的人靈感來自工作數小時之后,18%的人靈感來自躺在床上休息時,14%的人靈感來自運動和鍛煉,12%的人靈感來自浴室,僅僅11%的人認為辦公室可獲得靈感。雖然這不一定準確,但它告訴我們一個基本的規律——設計者才是創新的關鍵。
可目前的現實狀況是很少有企業領導有意去發展和培養設計人員的靈感和設計創新能力,而是把設計人員作為會說話的工具使用,這其實也是國內設計管理的一大失敗。設計人員所能做的,也只有把老板的想法、審美觀點用自己的工具表達出來。事實上他們已經變成了工具的一部分。異化者正是企業的用人制度。這樣,企業在產品創新方面也就很難有很大的發展。
工業設計從專業的角度來講,是對色彩學、材料學、造型學、人體工程學、心理學、市場營銷、工藝美術等各種知識的集中整合,包括市場需求、市場概念、產品的造型設計、工程的結構設計、快速模型模具的制造、小批量的生產直到批量化上市,以及形象品牌的策劃等環節,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必須顧及產品功能、工業成本、消費人群使用習慣等方方面面,忽略其中任何一點,都有可能留下瑕疵甚至失敗。
而作為為企業服務、為消費者服務的設計師,其面臨的壓力也就顯而易見了。他們要在企業有限的技術、資金、設備等硬性條件的制約下來滿足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變化。除要具備各種生產工藝、技術、材料等與生產有關的一系列知識外,還必須了解消費者的心理在不同年齡、地域、職業、性別、氣候等條件下的變化規律及他們的審美需求。再有就是份內專業知識了——造型能力呀、色彩感受能力呀、平面審美能力呀、立體創造能力等一大堆相關知識。
一件產品,看上去也許沒有多少東西,但它的每一個細小的部位和整體都是設計者對各種條件和知識的運用和綜合的結果,在這件產品上,觀者可以找到設計者對各種技術的了解,對各種條件的適應,對造型語言的運用,對消費者心理的解讀、對時代發展的前瞻,對產品的文化性和內涵的展現。也只有這樣的產品,才真正算得上是設計產品。只有這樣的設計者,才配稱為是設計師!
當然這種設計師也是企業所需要的,而現實中這樣的設計師真的很少見到了。多數設計從業者迫于企業的要求,在企業把他們錯誤的定位的同時,自覺不自覺地也走向錯誤地認識軟件和自己角色的道路,很多人認為只要精通企業所要求的幾個軟件,就是鐵飯碗了。于是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與設計能力無關的一個工具的學習上,而無暇或不愿去提高真正的設計創新能力,淪為工具的一部分。
很多設計者都有此言論——中國設計沒有自己的風格。風格是學校創造的嗎?風格是一兩個人說了就搞定的嗎?顯然不是,它靠的是主流和大多數的共同性,體現者當然是企業。試想,以現在有著錯誤對待設計者角色和使用設計者為主流的企業來實現我們的設計風格,可能嗎?
由上分析可見,企業在使用工業設計人員的問題所犯的錯誤是扼殺優秀工業設計人員成長誕生的深刻根源。設計者得不到良性發展,企業找不到滿意的設計人員。抄襲、模仿也就順理成章了。企業自然覺得工業設計人員沒有多大用處,如此惡性循環下去,中國的企業想走向世界,中國的產品想有自己的特色,難呀!
學校教育是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己任的,而企業的要求往往是學校教育的燈塔。目前,國內開工業設計課的大學越來越多,可質量卻并未隨數量一起水漲船高。教育與人才培養相對滯后。據華旗資訊工業設計部設計師李魯介紹,目前,國內工業設計教育的側重點是技巧的傳授,如設計軟件的使用。其實,對于一位設計師來說,會不會使用設計軟件是個次要問題,最重要的是要有創意。另外,很多老師根本沒有實踐經驗,喚不起學生的價值感。“工業設計是一門交叉科學,涉及許多課程,比如材料力學、精細化工,其實都很有用,但講課的老師都是理工科出身,對工業設計毫無概念,做不到聯系實際,結果弄得學生對他們的課毫無興趣,因為不知道它有什么用。參加工作后才體會到什么叫‘書到用時方恨少’。在意大利,必須有相關工作經驗才能報考工業設計院校。”
時下開始盛行于國外的逆向工程,就是對軟件的一大否定。因為它整個工作過程更多的是以設計創新為重心來運作的,這也是國內企業界設計者重新定位的一個機會。
因而從企業的長期發展和設計者的健康成長的方向而言,我們期待著企業能夠在自己用人制度上有個正確的定位,引導中國設計者走上大師之道。
工業設計投入力度需要加大
毋庸質疑,對工業設計的重視已使許多國內企業獲益良多,使他們的營銷理念、手法、效果邁上了一個新臺階。與此同時,他們的工業設計水準也大幅提高。但也不容回避,就整體而言,中國的工業設計仍處于起步階段,未來的發展之路仍有諸多阻礙。
首先,投入不足。要想在工業設計方面有所建樹,必須“大把大把地花銀子”。聯想集團創新設計中心有員工80多人,其中外形設計師20來人;明基數字創新中心有員工120人,分布在臺北、桃園、北京、蘇州、慕尼黑五個地方;花旗也有14人,其中外形設計師8人。這種開銷顯然不是一般企業能承擔得了的。
“大家都知道優秀的工業設計可以有效增加產品附加值,但是在投入上總是會有人退縮。”一位業內人士指出了目前國內工業設計的重要癥結。來自市場的實況也同樣顯示,我國目前多數企業在工業設計上還處于模仿、改造的程度,一款優秀的工業設計作品面市,大家便一涌而上,紛紛仿效“改頭換面”,改到剛剛不能被上告侵權就推出市場。
一款優秀的工業設計往往耗資不菲。朗科公司發言人透露,其酷貝P200的工業設計曾邀國際著名設計公司參與,總投入達百萬元之巨。面對如此手筆的投入,姑且勿論多數中小企業無力承擔,就是部分大企業同樣也會能省就省。但“能省就省”的結果也是很明顯的,最終作品同樣會大打折扣。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工業設計意識已蘇醒的中國企業界,當下最需要培育的就是投入意識,而一旦這種投入意識得到普遍重視與實踐,中國的工業設計才能真正由起步階段進入到崛起。
要做工業設計,實證精神不可或缺
中國人缺少實證精神的觀點早就有人提過。前幾天余秋雨在鳳凰衛視的《秋雨時分》節目里還說過一次。他說,中國人大都不愿意為了搞清事實真相花時間,不重視統計意義上的證據——中國人對證據的態度是,對自己有利的就奉為圭臬,不利的就棄之如敝屣。
工業設計其實就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在產品開發與營銷領域的應用,是營銷系統化的起點與統攝手段,要做工業設計,實證精神是不可或缺的。
“點子大王”現象其實就是缺乏證實精神的反映。中國企業特別迷信點子,結果是點子大王“嘴大吃四方”,“其興亦勃焉,其亡亦忽焉”。有點子不是壞事,但如果不把點子串起來,營銷行為是非系統化的,其效率便會大打折扣。因為點子追求的是某個時間點營銷行為的優化,而非整體優化——這當然與企業小、生存壓力大有關。
不可否認,中國從來就不缺營銷人才,因為中國人的語言能力異常發達。日本人很木訥,用網絡語言講,叫“悶騷”。可“悶騷”的日本人竟做出了許多世界品牌。索尼是上個世紀90年代末才開始做筆記本電腦的,一出手就把VAIO做成了消費類筆記本電腦的代名詞;松下做筆記本電腦比索尼更晚,一出手就把TOUCHBOOK做成了堅固型筆記本電腦的代名詞,原因何在?人家有實證精神。
設計要以人為本
創造需求是設計師的最高境界。姚映佳將工業設計分為四個層次:一是發現,二是滿足,三是引導,四是創造。“只有創造才能讓你成為領導廠商。”
有鑒于此,聯想集團創新設計中心把對人的研究視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姚映佳的團隊里不光有設計師,還有研究社會學與人類學的高材生。
“要創造需求就得認識趨勢,認識未來。這就是我們研究文化、研究人、研究經典作品的原因。”姚映佳說。
“這就是以人為本。”李鳳朗進一步解釋說。他認為工業設計就是在變與不變之間找平衡點,不變的是以人為本的理念,變的是流行趨勢,包括國際工業設計的動向。只有找到平衡點才能把需求創造出來,把市場創造出來。“聯想這么大的公司,不可能隨大溜。我們要找到需求背后不變的東西。對產品的認知決定了你的出手。對人的理解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產品研發與營銷行為。”
姚映佳與李鳳朗并非是在空談。聯想集團創新設計中心不光研發實用產品,也研發非常超前的概念產品。他們研發的產品有相當一部分會止步于實驗室,進入不了市場,但這是必須做的,因為它是把握未來的一種方式,是占領市場制高點的必由之路。
工業設計必須參與營銷的系統化策劃
在姚映佳看來,工業設計還具有整合一個企業內外部資源的作用,或者說它可以使營銷活動變得更加立體化。“設計是橋,可以把相關的產品、服務乃至整個產業都串起來;它既是創意產業、文化產業,也是制造產業。設計的基本職能是整合資源。”
|
“讓廠商進行差異化競爭——與眾不同的外觀能讓產品跳脫出來,吸引眼球。”許多廠商、渠道商都是這么認識工業設計的。這番話道出了工業設計的一大功效,但并不全面,或者說,這只是對工業設計的初步認識。
“許多人,尤其是渠道商,對工業設計的理解仍停留在好看不好看這個層次上。別人用了什么材料、什么色彩,你用了沒用。”華旗資訊工業設計部工業設計總監許洪灝說。
其實,營銷的系統化才是工業設計的首要功效。正是在系統化的意義上,工業設計與品牌建設才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因為品牌建設的指向也是營銷的系統化。具體地說,即工業設計帶來了產品研發與營銷活動流程的完善與細化。產品規劃與研發是營銷活動的起點,工業設計可以幫助企業提高這個起點的高度,并能環環相扣地推動它不斷前進。許洪灝說“前期的市場調查、產品定位與選型,后期的消費者座談會、媒體測評、渠道反饋等,哪些做法值得肯定,哪些做法有待改進,都是設計師必須操心的。”
華旗月光寶盒MP3 榮獲2005年“中國企業產品創新設計(CIDF)金獎”
|
營銷是以產品為中心的,營銷的基石是產品,產品需要設計,營銷也需要籌劃。設計不能止于產品,應該向營銷的其他環節延伸,比如廣告、產品銷售手冊、發布會布景等。索尼的工業設計做得好就是因為它采取的是立體化的運作方式,從產品構思、開發、試制、工程設計到制定行銷方案、廣告方案、宣傳手冊、派生產品等,統統都有設計的成分,有設計師的身影。
國內企業在這方面最得比較好的是明基。據明基電通中國區設計師陳力田介紹,現在,明基在制作產品銷售手冊、廣告等營銷元素時,都會聽取設計師的意見,或直接請他們“出手”。
除了差異化、系統化之外,營銷的國際化也是工業設計的功效之一。這是因為設計語言沒有國界。回顧歷史,可以發現,一個國家對工業設計的重視程度基本上是與其經濟的開放程度成正比的,一個企業對工業設計的重視程度則與其國際化程度成正比,德國、日本和韓國及其企業莫不如此。了解了這一點,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是聯想、Acer、明基、華碩、華旗、TCL、海爾等企業成為華人IT產品工業設計的排頭兵。
|
設計是一場心靈對話
“工業設計是一種邊緣藝術,”朗科ID設計中心設計師JOE如此表述,“說它是藝術,因為沒有藝術家的氣質與靈感你無法完成一件優秀的作品;說它邊緣,因為工業設計是一種商業設計,如果你沉浸在純藝術氛圍之中,你同樣無法完成一件優秀的作品。”
“想象著你的消費者正在使用你的設計作品。他在看,他在摸,他帶著它工作、吃飯、逛街……等等,你設計的每個細節都經受著他的考核,他的喜歡、他的不喜歡,你必須都要感知。”JOE試圖描述他工作的核心意念,“通常,我習慣于將這稱之為與消費者展開一場心靈對話。”
正是在這種精益求精的設計意念引領下,朗科近年來在工業設計上佳作不斷。除了U208、260之外,2005年底還曾推出過一款名為“酷貝”P200的隨身娛樂終端,該產品除了融合電影、游戲、車載MP3等于一體的強大功能優勢之外,最受市場好評的就是工業設計。
|
走出第一步――讓實效說話
“十幾年前的時候,我用3D來做設計,當時要買一些設備,差不多要花10萬元,那個時候花10萬元公司特別不理解。” 深圳邁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設計的副總經理周翔回顧道,現在公司的一些老總,在工業設計評審的時候,都認為一個產品的成功,工業設計占50%,其他的占50%。現在的產品同質化比較強,技術差別不大,工業設計的附加值影響很大。“過去我們設計的時候,銷售人員評價,你們照著國外的某一個,跟著它就行了。后來我們作了幾次反饋,也作了幾次努力,實踐證明,還是應該有自己的創新點。”
“企業家的認識有一個互動的過程,不能說我的東西非常好,你一定要重視我,你要用事實來說話,因為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這是事實。”周翔表示。
身份的認同――民族的即世界的
長虹公司工業設計中心設計師瞿章俊說到聯想全球創新中心總顧問、長虹首席工業設計顧問、原三星設計師的高登•布魯斯,這位韓國三星公司創新設計研究室設計部主任,是如何引導三星的產品設計思維的。“他說得最多的是一步一步來。他原來在三星的時候,三星總是有一個民族情緒,要打敗日本,高登去了以后,就跟他們說,你們不要總是嘗試Beat Japan (打敗日本),要Beat yourself(打敗自己)。三星現在已經打敗日本,營業額和利潤已經超過索尼了。我們不要老是用美國人、日本人的思維做事,我們要用中國人的思維做事,設計出真正符合中國文化的產品。”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楊向東教授是國家第二批派去日本學習工業設計的學院派代表,回來之后一直從事工業設計和教育。“當年我們非常尷尬地跟別人談工業設計,別人還不理我們。”“最初,外國人到中國來看設計,你拼命把設計給他看,看完之后他說中國沒有設計。”
楊教授所在的學校長期和一家日本工業設計協會交流,他經常陪著他們作調查。“前幾年,我帶了一個日本朋友,他在課堂上老講一個西歐的設計,一個體重計的設計,設計水平非常高,長期以來,他一直認為是歐洲的設計,結果我們到了浪尖設計公司,浪尖公司就把自己的設計給他看一遍,其中就有這個水滴體重計的設計,他起初不相信,以為中國人做假,把外國人的東西拿過來,后來問清楚是為哪家公司做的設計,這個對他‘打擊’很大。”
高登一直認為南宋的陶瓷和明代椅子是中國文化精華最高標準。他這樣告誡中國同行:中國公司要想在國際市場中生存并取得成功,就絕不能隨波逐流或做其他公司已在做的事情。跟著潮流走,永遠只能成為跟隨者。中國的產品不能像美國產品那樣設法扮酷、趕時髦。
聯想集團創新設計中心工業設計總監李鳳朗承認,自己在跟國外設計方打交道的過程中,經歷了從謙卑到自信的心理變化。這種心理變化,不僅來自自己的成長,還來自對方的承認。
高登•布魯斯非常相信中國人在設計方面的能力。他在很多場合講過,先進的哲學和文化基礎一定能夠帶領中國設計走向未來。這位國際頂尖設計師認為,“要讓中國本土工業設計作品揚名世界,設計師就必須用創新的思維來建立自己的領導地位。中國的設計師一定要忠于自己的民族精神,不要讓你設計出來的作品像德國、像日本、像美國的作品。作為一個杰出而獨立的設計師,追隨他人是非常愚蠢和危險的做法,這將使設計師喪失自己的本色。”“所謂設計忠于本色,就是作品必須包涵中華民族的DNA。”
定位的煩惱――為市場還是為得獎
德賽視聽科技有限公司營銷公司經理叢小飛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去年3月份,公司推出的一款N8351產品,我們覺得很丑,只不過為了應季節而生產,在11月底上市,到12月底的時候,40多天的時間,全國已經賣了1.1萬多臺,是我們公司上市上量最快的一款產品。”他也說到另一款產品N80809,從外觀上、功能上都是公司開發、銷售人員認為絕對好賣,絕對能上量的產品,結果到市場上敗得一塌糊涂,基本上是擺在柜臺上積灰塵。
叢小飛坦言,做營銷最大的困惑是,把市場上最普通的消費者的意見盡快地收集、提煉反饋給設計人員,但是營銷人員與設計人員怎么建立橋梁很關鍵。而德賽公司產品部主任孫小斌則認為,有時設計公司設計出來的一套東西,都有產品的亮點,這個不可否認,但是缺少對市場的理解,做出來的東西是好看,但是不好賣。
在設計公司發展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另一方面的困擾。孫磊提出:“為什么我們的設計公司大部分給企業做戰術性的設計,很少進入到企業的產品規劃和設計中。現在的工業設計公司,相對來講,人才的結構還是問題,工業設計師、結構設計師,真正去做生活形態研究的,去做相關品牌規劃的人才比較少,你如果想去介入到品牌、產品的戰略這一塊,首先要對品牌有了解,因為所有產品都是在品牌戰略規劃之下實現的,品牌規劃好了,產品才能設計。”
孫磊認為,品牌規劃已經不是純技術性地搞工業設計,像國內設計公司做這一塊,就有一個萬事開頭難的問題,一旦有一個成功的案例,你越往后就越好做。“我覺得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下,尤其是在企業這個環境下,特別是務實的、搞錦上添花的人很多,搞雪中送炭的人很少,誰都不跟你說我吃第一個螃蟹,一旦吃了第一個螃蟹,你把它弄得很漂亮了,馬上一大把人跟進,搶著吃了。”
工業設計的春天
“紅點獎”的創始人,國際工業設計協會(ICSID)主席Peter Zec博士為獲得“紅點至尊”獎的聯想天逸產品頒發了獲獎證書和獎杯的同時并對聯想筆記本創新設計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聯想天逸新品創新設計上取得的成就,再次證明中國的產品已經成功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以聯想為代表的中國IT企業不僅給了中國用戶一個驚喜,也吸引著全世界更多關注的目光,中國的工業設計已經成為不容小覷的力量。
|
十幾年來,社會對工業設計的認知度有了很大變化,工業設計的內涵變化也很大。
經濟發展有多快,設計發展就有多快。設計會跟企業的發展緊緊連在一起。中國頂尖企業用怎樣的節奏,來成為國際知名品牌,那就會是中國設計的發展節奏。比如,聯想收購IBM PCD后,聯想在品牌塑造上更加強調家族感,做了很多針對產品的識別工作。
就像行軍打仗的軍師一樣,當設計成為企業里軟性的、最有力量的一個競爭力時,中國設計也自然會成為能贏的戰略。
在這個過程中,“總會有一些動腦筋的人,勇敢的人,敢于面對困難的人,他們能跟上企業的發展。他們是中國設計的未來。一定不是那些以為自己是大師,抱怨市場環境的人。” 李鳳朗這么認為。
領先的大企業也會起到帶頭作用。當三星設計出一些世界上最炫、最酷的電子產品時,為三星服務的設計公司也走在了設計的前沿。
“現在就是春天了,剛剛氣候轉好,但是還沒發芽。”賈偉說。
精彩觀點:
華旗資訊工業設計部工業設計總監--許洪灝
每個地區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特質。你的產品符合中國人的習慣,不見得就適合美國人或法國人。所以如果你要進入國際市場,最好和當地的設計公司合作。
產品設計的靈感更多的要從消費者需求中獲得。我們的設計師經常有去市場調查的機會,去珠寶店、鐘表店、眼鏡店、時裝周、酒吧、大型展覽等看人的生活形態,把從這里面獲得的靈感用于設計中。
聯想集團創新設計中心工業設計總監--李鳳朗
兩年前我去了一次意大利。之前我不理解CUCCI的眼鏡為什么那么夸張?為什么這就是時髦,這就是美?在意大利,我看到,滿大街不規則建筑,顴骨很高的高個子戴著這樣的眼鏡,非常和諧,非常美。所以說,每個設計背后一定是有它要表達的價值觀,存在的環境。
洛可可工業設計公司設計總監--賈偉
再經過5到10年,中國設計能有大的轉變,飛躍不敢說。
京劇臉譜、回形文,只是表象的中國特色。應該從更深的層面著手。
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你也引領不了設計潮流。另外,引領也往往只能持續一段時間。關鍵是要形成自己的一套體系。
北京工業設計促進中心主任--陳冬亮
北京工業設計促進中心一直在通過組織論壇、培訓、示范項目等推動設計。如何讓科技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發揮支撐作用,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課題。今天說的工業設計,是借助科技的發展,在文化的層面上,通過藝術的手段,來滿足市場的需求。
英國專業人士到北京,感覺這個產業發展很快,啟動手筆很大。他們覺得有很多東西值得他們借鑒。
清華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教授--嚴揚
和諧、樸素而精致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應該成為中國設計所倡導的主流。
北歐的設計風格很樸素但是很精致,注重環保,注重可持續發展。而東亞或者美國的有些設計,刻意打造一種等級感。設計師成了制造等級符號的一個職業。
設計的對象不是物,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物只是承載生活方式的媒介。設計師應該承擔起打造生活方式、生活態度、價值觀的責任。
我形容工業設計是個大舞臺。這個舞臺大到能包容很多東西。工業設計具有任何一個現代新學科的特征,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行業,永遠隨著社會需要在改變它的范疇和核心的關注點。
學醫的醫生,剛畢業的時候不能上手術臺,這個大家都有共識。要求設計師一出校門就能怎樣,這個不太現實。這實際上是因為企業對設計不了解,不認為設計是一個學科,不尊重這個行業,不認為這個行業有值得等待的東西。這是我們行業的一個困境。
北京印刷學院設計系副教授--李尤松
中國設計要想取得突破,在香水、玩具這些小物品上可能相對容易一些。
外國人到中國參加廣交會,手里拿者計算器,他們是來拿貨的,中國貨便宜。我們到國外參展,手里拿的是數碼相機,人家不讓拍也拍,目的是學習人家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