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廠商愛國者制造的全球首款千萬像素便攜式數碼相機在中關村各賣場正式亮相后,國外多款數碼相機品牌隨即下調了產品價格,包括松下、索尼、奧林巴斯、卡西歐在內的多家日系品牌數碼相機也立即開始了價格下調,下調的價格多在50元—250元之間。這對家用數碼相機大都處于2000元至3000元左右的價格來說,這樣的調整幅度不可謂不大。
另外,頗值得回味的是被調數碼相機的像素值基本上都在在400萬像素至800萬像素之間,其中尤其以500萬像素和600萬像素占多數。對此索尼中國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的降價不是因為愛國者千萬像素數碼相機的上市而降價,這是一次常規的價格調整。”
很明顯,這種說法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大愚之所以這樣說,是基于如下兩個現實:一是國外品牌數碼相機的調整時機正好處于愛國者推出全球首款千萬像素數碼相機之后,幾乎在同一天進行的;二是被調數碼相機的像素數大都在500萬像素與600萬像素之間,千萬像素數碼相機出現之后,800萬像素左右的還有可能與千萬像素有一拼,但五六百萬像素的基本上與千萬像素不在一個數量級,調整也是被逼無柰。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國外品牌數碼相機價格下調是被動情況下的不得不下調,而不是主動下調。
類似的情況在中國IT行業也不是第一次。國外一些產品當初進入中國時,價格都高得離譜,普通老百姓想都不敢想,如價值幾萬元人民幣的一臺電腦,幾萬元人民幣一部手機,現在想來這樣的價格都近于荒唐,可是這樣的現象確實在國內存在了很長時間。后來,隨著國內PC行業的崛起,甚至出現國外某PC品牌在一月內價格下調四、五千元左右這種不可思議的情況,它們所得的暴利由此可見一斑。
這種種現象,使我們不得不思考產品的價格究竟是如何確定的。我們在上學期間被傳授的理論是成本確定價格,但現實的情況是價格越來越與成本無關,成本對價格的影響力越來越弱,
這種成本與價格無關的現象在以信息經濟為主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越來越多。大愚越來越感覺到在IT行業,成本對價格的決定作用越來越弱,而競爭及專有技術的擁有與否對價格的決定性作用越來越強。
知識經濟時代與傳統經濟時代相比,一個最明顯的區別是企業從產生到發展到最終發展到頂峰的周期大大縮短了,有時一個IT公司兩三年賺取的利潤是傳統行業幾十年的利潤總和。之所以在短時間內能取得如此多的利潤,除了互聯網經濟無地域的限制,客戶數量會大大增多之外,成本與價格分離而產生的暴利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前不久看國外一本名為《冷眼看IT》的書,在這本書中,作者明確指出“技術可分為專有技術和基礎性技術。專有技術是可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技術,但由于技術的可復制性,任何專有技術最終都將演化為基礎性技術,即所有企業都可以共享的技術。一旦一項技術成為了基礎性技術,它便無法再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專有技術早晚都會變成共享技術,但是專有技術在保持“專有”特色這段時期內基本上是以“專利技術”、“自有核心技術”的面目出現。即然在這個時期是以“專”、“自有”的屬性出現,因此很容易在產品定價方面出現“我的地盤聽我的”這種現象,因此從這方面說大愚曾提出的“專利產生暴利”的論斷是正確的。
我們常說“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技術,一流企業賣標準”,能夠擁有業內標準的企業是極少的,退一步說,如果能達到“二流企業”的層次,擁有自有核心技術或專利技術就基本上能保證產生暴利。更何況,達到“二流企業”層次的企業基本還經常以“三流企業”的面目出現,這種融合了“二流企業”、“三流企業”特點的企業更能得到暴利,日系品牌數碼廠商基本上都是這種類型。
近兩年國外專利大棒屢屢砸在國內企業的頭上,把國內企業砸得暈頭轉向,把大部分的利潤拱手讓出。但是這種以標準形式出現的專利大棒是顯性的,是比較容易發現的,也比較容易針對它們進行討價還價,而隱藏在產品背后的專利大棒更具迷惑性更加隱秘,更易讓我們忽略,他們以能賺取暴利的價格進行定位,我們雖然有時感到價格有點離譜,但往往找不到反擊的地方,只能充當冤大頭,他們的這種行為是一種隱蔽性很強的、合法合理的經濟掠奪。
愛國者推出千萬像素數碼相機后國外品牌數碼相機紛紛大幅下調價格的行為,再一次使我們認識到抵制他們隱性經濟掠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推出與之相比有競爭力的產品與技術,逼迫他們自動下調利潤,這就是國產的力量。大愚堅信,假以時日,這種力量會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