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動畫看似年輕人的玩意,但電影節協會就希望,動畫展能成為一道橋梁,連結一些從未看過電影節的觀眾,最終令香港國際電影節能受惠,觀眾層面得以擴闊。 為電影節擴大觀眾層 每年四月的旗艦電影節多年來都附設動畫部分,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總監戚家基(Peter)表示,2004年他們在有贊助商支持下,在暑期辦了第一屆“日本動畫展”,其緣起就是該年電影節節目太多,及有作品因片主遲了回復而來不及在電影節里放映,令《千年女優》及《蘋果核戰》兩部動畫成為漏網之魚,結果觀眾對該次動畫展反應相當好,但去年則由于缺乏經費,所以只好停辦。
“日本也是每年四月舉行『Tokyo Anime Fair』,所以我們為電影節選片時,就經常遇到時間不吻合的問題,于是我們便想到,電影節以外應該還有空間,很多節目其實是可以在夏天時帶給觀眾的,動畫就是其中之一。”他說:“動畫展的觀眾很可能有多達七成是沒看過電影節的,透過動畫展,我們與他們之間就多了一道橋梁,令他們覺得原來電影節的東西也不是距離他們很遠。我們的理想是可以定期甚至每個月都有節目,這對我們是最有益處的,最終受惠的將會是每年四月的電影節。”
緊接《日本動畫展》,該會在下月二日至二十七日會舉辦一個名為“Summer Pops”的小型電影節,放映約二十部來自不同國家的電影,到十月還會特別為“影癡”辦一個“捷克新浪潮”影展。 無論是剛過去的第三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還是眼前的《日本動畫展》,普及和親民都是一個很明顯的元素。電影節有《幪面超人》、《龍貓》、《怪醫秦博士》與《小白獅》,動畫節也有人氣動畫如《圣魔之血》、《犬夜叉劇場版》、及《Nana》原作者的另一作品《天堂之吻》,而幾部近期最具人氣的動畫,也都是免費放映。戚家基承認,這是有意用來吸引觀眾的。“我們希望令電視觀眾發現有另一個更大的動畫世界,并借著在大銀幕播放這些有一定知名度的動畫,吸引觀眾再看其它罕有佳作,例如《東海道四谷怪談》、全球第一部全CG怪獸電影《惑星大怪獸》、《怪醫外傳之鬼眼》等。我不擔心這群動畫觀眾的忠誠度,我認為只要有更多好作品,就應該能再帶多些人進戲院。”
他以電影節的經驗為例,指今年的電影節票房增加了兩成,一個原因是加入了更多大眾化元素,其次則是推廣策略改變了。“我們連續三年都有做觀眾調查,發現被訪者中有超過兩成半是從沒看過電影節的,證明我們已成功吸引了一批新觀眾,亦反映香港觀眾其實是想看更多的。每年的電影節是個大平臺,有空間去容納不同種類的電影作品,我們近年嘗試做的事,就是要擴闊觀眾層面,或者說希望造就『一鋪癮』,令觀眾再回來。今年的“日本動畫展”和“Summer Pops”會給予所有院線的電影會會員折扣優惠,目的就是希望鼓勵本來已有興趣看電影的觀眾再看多些。”
電影節與片商的掙扎
包括在“日本動畫展”里的《狼羊物語》,是唯一一部已有香港發行商的動畫;無獨有偶,“Summer Pops”開幕電影、改編自漫畫的《死亡筆記》亦同樣已排期在香港戲院上映正場。Peter說,雖然在選片過程中并無考慮香港發行的問題,但對片商來說,電影上畫前先在電影節曝光,可能的確是有幫助的。“他們會認為,在電影節入圍或成為開幕電影這個冠冕,能令該電影在娛樂性之外有多一份認同,亦可能有助觀眾選擇。”他說:“世界趨勢是,電影節除了文化和娛樂的本質外,也多了一個商業角度,電影節要繼續生存和證明它的價值,其中一個關鍵就要能幫片商做成生意。這是雞蛋與雞的問題,電影節內容夠不夠好,很取決片商是否愿意拿他們最新的影片去支持,而片商愿意支持,那就一定是他們覺得影片放映后會有利他們的商業推廣。其實我們也很樂于看到他們的生意好了,因為我們最終都是希望多些人買票看電影。”
談到香港與上海等鄰近地區在舉辦動畫展方面是否存在競爭的問題時,他說:“放在面前的大變化是這樣,將來一定是香港人要去找內地的licensee購回香港部分的放映權。”“Summer Pops”里的“追加動畫”《銀發阿基德》就出現類似情況,電影節協會去年與日本方面接洽,希望安排影片在第三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播放,后來才知道原來這是內地與日本第一部合作投資的動畫,放映權要直接與內地有關方面洽談。“日本公司開發內地市場已成為趨勢,香港市場太小,對日本方面來說,最簡單的做法當然是單一個大中華放映權。但現在仍難評估將來香港辦電影節或動畫節會否比現在困難,因為香港雖然在商業上不會有什么優勢,但在文化及潮流上仍有很大影響力,很多人還是在緊緊追隨著這城市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