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7月1日,創刊于1928年的意大利著名建筑、設計和藝術雜志《Domus》正式登陸中國,《Domus》正式創立國際中文版;與此同時,許多其他國外建筑雜志也紛紛登陸中國,遂由此引發“洋建筑雜志”登陸中國的熱潮,這究竟是福是禍?是機遇還是挑戰,一時間眾說紛紜。
下面的這篇文章便是介紹《Domus》雜志的。
Domus, 一個意大利傳奇
Luigi Spinelli
意大利最著名的建筑設計雜志起源于 Gianni Mazzocchi和Giovanni Ponti的一次邂逅,前者于1927年來到米蘭,時年21歲;后者當時是Richard Ginori 陶瓷廠一名年輕的設計師。作家Ugo Ojetti將 Ponti引薦給Semeria神父;這位神父負責為戰爭孤兒講授凸版印刷術,而當時他正在尋找關于藝術方面的雜志。在父母的經濟資助以及幾位朋友的幫助下,Ponti創辦了Domus雜志,該雜志于1928年1月首次發行,售價為10里拉。
Gianni Mazzocchi負責銷售工作。他設法解決了這本新雜志在發行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使訂閱者數量不斷增加。后來,Mazzocchi欣然接受了Ponti的邀請,成為雜志的合伙人,首先投入 200,000里拉的資金,于1929年7月11日在米蘭加入Domus雜志編輯部。在1940年以前, 一直由Ponti擔任該雜志社的總裁和常務董事,“在文化的旗幟下創辦雜志”。Mazzocchi 擔任雜志社的首席執行官(CEO),并擁有雜志社75%的所有權。1934年,他收購了Domus雜志的直接競爭者-La Casa Bella雜志,并聘請Giuseppe Pagano擔任主編。
在雜志創辦的最初幾年,Domus的副標題為“家居藝術”,并涵蓋了各種各樣的主題。1932年以前,雜志的版式比今天的要小,在封面中央有一張圖片,這種單一的設計每個月僅會在色彩上有所變化。在Gio Ponti撰寫的評論中,他都會描述這份雜志的創辦目的(“意大利風格家居”;“時尚家居”),并在工業設計專欄中強調“審美”和“風格”的重要性。他喜歡在雜志的版面設計上使用簡短而意義深刻的標題,同時配上極富表現力的圖畫,然后簽上自己的筆名或真名。
很快這份雜志就建立起了自己的讀者群,開辦了家政管理、禮儀修養和小資情調的各種專欄,例如如何烹飪美食、如何招待客人、如何照料花草或飼養家禽、度假時需要帶上什么唱片或者哪部電影值得到電影院去觀看。
另外,這份雜志針對現代歐洲建筑、美國方式和諸如藝術攝影、評論以及廣告美術之類的新興學科也表達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觀點。但Mazzocchi 并沒有脫離現實生活中與機器相關的方面,并出版了與巡航飛機和民用飛機內部設計相關題材的???。同時,他還勾畫出了城市景觀中出現的新氣象(廣告宣傳板、夜間照明、基礎設施設計等),并將其定義為“當今世界的各個方面”,同時介紹了最新的發明和最耐用的新型材料。
上世紀40年代出版的這份雜志,并未完全掩飾意大利在經濟和社會方面所遇到的各種困難,例如,意大利文化與國際先鋒運動之間的格格不入、資源的獨裁、地中海文化和自發性建筑在表現力方面的倒退。1939年,該雜志的封面開始采用由Gio Ponti創作的水彩畫和蛋彩畫,并布置在封面的邊緣,例如在1940年8月關于海邊房屋的那期。兩年之后,也就是二戰中期,Domus 邀請了一些建筑師來設計他們“理想中的房子”,從而收到各種各樣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反饋。1943年8月,隨著米蘭市遭到轟炸,印刷廠被毀,這份雜志的基調覆蓋了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緊急情況。
1941年1月,Gio Ponti 和Mazzocchi 分道揚鑣。Melchiorre Bega 開始成為主宰這份雜志命運的人,他頻繁更換了身邊的數位副董事:Massimo Bontempelli (1941年1月 – 1943年1月)、Giuseppe Pagano (1941年1月 – 1942年8月) 以及Guglielmo Ulrich (1942年10月 – 1943年10月)。
1945年,意大利遭受的經濟危機使得雜志在該年度的出版計劃全部流產。接下來的一年以及二戰結束對Domus雜志發展軌跡的變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Ernesto Nathan Rogers的領導下,這份雜志在圖片和內容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更新。他的第一篇評論文章解釋了Ponti的“意大利風格的房屋”是如何演變成“人類居住的房屋”。Roger連續多年聘請很多知名人士擔任評論家,例如聘請Nelo Risi 作為電影評論家, Riccardo Malipiero 作為音樂評論家, Alfonso Gatto作為詩歌評論家,從而確保了這份雜志在文化上的連續性。除了關于如何重建戰時被毀建筑物的爭論(Scala歌劇院是第一個被討論的對象),住房短缺問題促成了為那些無家可歸人員預先構建住所的行動,并為那些在二戰時逃離家園,現在正逐漸返回米蘭的人員重建家園。不久以后,這些問題逐漸被代表著各種風格的建筑師們所設計的私人住宅所替代,雜志上刊登了很多高質量的工業設計作品,這些設計作品也慢慢進入了尋常人家的房屋里,例如收音機、留聲機和酒柜。把美國式的摩天大樓作為樣板的現代化辦公室里,打字機、計算器、電話和吊燈等內容正逐漸成為內部裝飾的一部分。
1947年末,在經過了一系列不定期的出版發行之后,雜志的編輯人員宣布它將再次由Gio Ponti領導。在Ponti開始他的第二次領導之后,這本雜志在1948年初實行雙月刊制,不過最終終于形成了每月出版一期的穩定發行模式。此時,雜志更加關注于國外作品,以及材料和技術的創新,而反對當時曾是這個時期意大利建筑文化主流的地域主義和新現實主義。
1951年在米蘭舉辦了第九屆三年展,Ponti參與了此次展示會的籌備和指導工作。Domus雜志所涉獵的各種題材重新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參加展會的很多建筑師、事務所在接下來幾年內被該雜志廣泛報道,如:the BBPR group、Angelo Mangiarotti、 José Antonio Coderch、Tapio Wirkkala、 Lucio Fontana、Bruno Munari和Robin Day。 雜志的內部設計和所刊登的作品幾乎被美洲和北歐的建筑師平分,前者包括 Richard Neutra, Charles Eames 和 George Nelson;后者包括 Ralph Erskine 和Arne Jacobsen。這期間,活躍而才華橫溢的Carlo Mollino成為一個獨特的現象,他的建筑作品、內部裝飾和家具設計在整個五十年代被反復地刊登。其他所有作品都是由多才多藝而又不知疲倦的Gio Ponti負責完成的,他不但是一名建筑師,還是一位作家、教師、設計師、藝術家、陶藝家和善于發現人才的伯樂,他日日夜夜都在位于Via Dezza的由車庫改建而成的工作室/編輯部/學校內進行工作。
1954年,隨著Casabella恢復出版發行,Domus出版社決定將它的主要出版物與另一本工業設計雜志Stile Industria相結合,Stile Industria雜志的管理和運營被委托給Ponti的女婿Alberto Rosselli。與此同時,為了鼓勵高質量設計作品的出現,雜志社設立一個名為 La Rinascente-Compasso d’Oro 的獎項。1955年2月,Domus雜志的編輯部從Viale Coni Zugna遷至位于Via Monte di Pietà的出版社總部。這次調整之后,Ponti得到了三位編輯的幫助,其中一位是他的女兒Lisa,她從1955年到1961年期間一直為雜志社工作,而此時恰好被認為是雜志社發展最平衡、最具有凝聚力并開始聲名鵲起的時期。從1955年3月開始,Domus雜志的副標題改為“建筑、室內裝飾、藝術”。雜志的封面是由藝術家設計的;雜志中的主要文章都配有一張彩色條形紙,照片作品被打印在蠟光紙上,并配有很長的描述性標題。
20世紀60年代,該雜志版面的特點是介紹正在出現的新材料,諸如塑料等,這些新材料表現在所有類型和具有強烈色彩的家具中,諸如桌椅、起居室的日常用具和電氣設備、廚房和浴室設施的工藝部件等,甚至還有用塑料建成的整座房屋。 其建筑創新中包含了一系列的經典作品,也就是這些經典作品構成了戰后意大利的建筑史:如Carlo Scarpa 在威尼斯圣馬可廣場的Olivetti陳列室,在維羅納市的Castelvecchio展覽館以及在博洛尼亞市歷史中心的Gavina商店;Franco Albini 和Franca Helg 在羅馬的La Rinascente 大廈;Luigi Caccia Dominioni在米蘭Carbonara廣場的建筑物;Giovanni Michelucci在佛羅倫薩附近“公路上的教堂”和Luigi Moretti在Santa Marinella的“La Saracena”別墅等等。 還有兩期幾乎整版都是介紹Gio Ponti 最著名的建筑:加拉加斯的Planchart別墅和米蘭的Pirelli塔,所有資料都是作者本人提供的。
1963年3月(第400期)至9月,Gillo Dorfles 擔任該雜志的副總監。同年12月該雜志“方尖碑”特別獎(Obelisks),由編輯部成員頒發給不同領域的設計師,以表彰他們所做出的貢獻。到了下一年,也就是Gianni Mazzocchi稱為“偉大創新時代”的終結的那一年,他賣掉了Casabella。
藝術評論家Pierre Restany是該雜志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在四十年的職業生涯中,他一直充當著藝術界特使的角色。1964年8月,他發表了關于威尼斯雙年展的第一個評論報告。 20世紀60年代在集會中提出的“想象的力量”,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感染力,彌漫在該世界博覽會的期刊版面,藝術裝置和奇思妙想的建筑結構中。 在建筑和設計中,形態獲得了高度的靈活性直至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 60年代人們熟知的設計成功的通用型手提式物品開始出現在起居室、公眾場所和海灘。這種“視覺藝術”——可膨脹物體與科學幻想小說中相關設計的現象很快風靡了世界。
為了促進工業設計方面的研究,Domus編輯部與Arflex公司和Boffi公司一起創立了Domusricerca組織。 該組織建立了一座試驗性公寓,公寓由Gruppo 1設計,并在一個名為“Eurodomus”,以現代生活為主題的實驗性展覽中展出。 第一次在Fiera di Genova 展示就使它成為了以后幾年中人們所關注的焦點。 1966年,雜志建立了Domus中心,這里是專為Domus讀者們提供信息并聚會的地方。 它坐落于米蘭市中心,由CarloPagani設計。四年后,在米蘭郊外的Rozzano又建成了出版社的庫房、檔案館、車間和Quattroruote雜志的歷史博物館,此雜志由Domus發行。這些建筑的落成為接下來一系列建造工程邁出了第一步。
該雜志第501期(1971年8月)是以前數年具有歷史意義文章的選集,1973年在巴黎盧浮宮裝飾藝術博物館舉辦了紀念Domus 創刊45周年展覽。
在70年代早期,該雜志的版面受到前十年發生的“色彩爆炸”的影響,許多封面攝影采用了增強的顏色,雜志后部的藝術評論、書評、展覽會展示的版面和產品綜述也是如此。
這個時期的雜志 囊括了技術領域,不僅有已經成為建筑學雜志傳統部分的具體技術,還包括了信息技術的內容。 建筑構造是受金屬結構為主導的,從1975年起至少三年時間內發行的刊物是以預制件以及最重要的實例為主,幾乎所有的設計都是由Angelo Mangiarotti完成的。 在建筑物中成功應用科學技術最具代表性的非巴黎蓬皮杜中心莫屬,1977年1月號整本都是關于這個項目的內容。 不可避免的是,由于人們拒絕對科技進行過度曝光,導致了太陽能住宅、重復利用和義可供選擇的社會模型為基礎的城市等現象的出現。
1976年7月,Cesare Casati成為該雜志的運營董事,而Ponti 仍然擔任董事一職直到他1979年去世。該編輯部坐落于米蘭市外北行公路開端的Viale del Ghisallo 20號。這時的版面特點是分成四個縱行的密集文本,并為意大利語的文章全篇配以英語譯文。大寫字母的標題豎直排列在雙語文字的兩側。許多文章是根據不同的學科以豎直的序列文字排列的。銅版紙是用于彩色插圖的,重磅紙為黑白兩色,彩色的輕磅紙用于特殊內容。這十年來最受矚目的專欄是Ettore Sottsass的稱為“Whipped Cream Memoirs”的旅行日記和Pierre Restany的藝術界“來信”。
1979年是Domus 歷史上重要的一年。自從在米蘭的Palazzo delle Stelline 舉辦該雜志頭50年內容的展覽會以后,Cesare Casati在六月份的評論中宣布,由于和出版社在編輯策略上有分歧,他決定辭職。隨后的期刊又刊登了Gianni Mazzocchi 準備用Alessandro Mendini 代替Casati 的決定。9月16日,Gio Ponti 去世了,Mazzocchi充滿傷感地對他表示最后的敬意:“巖石,大理石,玻璃,建筑材料,繪畫作品,雜志和書籍將要以多年的時間記述這位卓越藝術大師的多方面才能”。
1980年1月,一本由Ettore Sottsass 重新設計的雜志發行了,它配以著名的紅白兩色凸印版上緣,封面為經Emilie van Hees 修改過的書中所登載建筑師的肖像照片,內有董事的致辭,這標記著Mendini 領導時代的開始。從此7月和8月的期刊為單號合刊發行已成為沿用至今的慣例。 同時,在首次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上舉辦的“La Presenza del Passato”建筑展覽會中,“Via Novissima”標志著后現代主義的確立,由Studio Nizzoli 于1982年設計的位于Rozzano的新Domus 編輯總部大樓成為后現代主義的實例。在那幾年,Maria Grazia Mazzocchi,Valerio Castelli,Alessandro Guerriero 和Domus 編輯部共同創立了Domus 學院,該學院以Andrea Branzi 為教育董事,專門培訓年輕的學生成為設計師和產品經理。
編輯部所有成員由在Domus做了32年編輯的Marianne Lorenz 領導,另外還包括Pierre Restany 和Lisa Ponti,前者根據新聞攝影的形式創辦了他的“Restany 故事”專欄,后者作為副董事與先鋒藝術家們保持著最廣泛的接觸。
從1982年開始,Domus 開始將注意力集中在室內裝飾和家具領域。從1985年3月該雜志封面冠以“Domus Moda”宣告著時尚設計的內容開始在書中出現。
1984年10月24日,Gianni Mazzocchi 去世,主編在11月號期刊上撰寫的懷念他的文章中說“他有直覺的判斷力和理智坦誠的觀念”,Pierre Restany 提到Mazzocchi的迅速和在設計直覺方面的才能時以更為直白的方式說:“火箭晚了一周才到火星”。一個月后,Giovanna Mazzocchi Bordone 成為出版人。
1985年7月號發行之后,Alessandro Mendini突然終止了主編的工作,執行副董事Lisa Licitra Ponti 擔任該雜志的主要負責人,直到次年二月。
根據國際著名設計師Mario Bellini的新方針,在1986年3月隨著由Italo Lupi 精心裝幀設計的domus雜志的發行,標志著該雜志另一次實質上的轉變,新雜志像一座建筑,由許多部分組成,包括各種不同類型的紙張和印刷特點。 封面變成了剪切成幾部分的拼貼畫:內容設計師的姓名在裝訂線側,內容包含一頁相關設計師的傳記和幾頁照片。 Vittorio Magnano Lampugnani,先是擔任該雜志的顧問后來成為副董事,他作為著名設計師擔任文章的編輯工作,編輯部人員實際上也是重新組合并分為幾個不同的部門。
在90年代初期發表的期刊厚度最多達到兩厘米,反映出編輯出版的成功。年收支平衡接近出版社于1991年12月認可的“有關人手不夠時方針:主編可以在六年的時間內手指不平衡,以便快速達到收支平衡并鞏固目標。”
1992年1月, Vittorio Magnano Lampugnani——年輕的建筑史學家,后來成為法蘭克福博物館館長——順利上任。 Italo Lupi——同時指導另一個雜志——改變了封面設計,每月都采用一位不同的藝術家作品。他于1994年接受Alan Fletcher 的提議在主題上采取了非傳統方法,做到了專業分離,并加強了對歷史建筑的關注。
新主編注重設計,他認為技術知識加上耐心的工藝再加上良好的環境必將成為藝術品。他不僅注重美學尺寸的設計也關注倫理方面。這一時期在Domus 辛勤耕耘過并成為當今主角的建筑師們有:Eduardo Souto de Moura,David Chipperfield,Jacques Herzog,Pierre de Meuron,Steven Holl,Rem Koolhaas 和Jean Nouvel。
Lampugnani在此工作了四年,1996年2月瑞士藝術評論家和史學家Francois Burkhardt接替了他的位子。Francois Burkhardt曾是巴黎蓬皮杜中心工業創新中心的總裁,他領導著一群國際化的編輯人員,諸如負責設計的Catalan Juli Capella,負責建筑學的奧地利人Dietmar Steiner。Pier Luigi Capucci 曾被請來加入負責信息交流的新學科和新媒體,并開設了一個負責報告青年才俊的專欄?!癏istorical”每月刊登書評,產品綜述和建筑案例,項目連載是獨立于當前他們所屬的學科類型,每月封面會刊登不同的藝術家,諸如David Byrne,Helmut Newton 和Pedro Almod óvar。該雜志目標是每期體現跨學科的性質并努力聚焦主題,即圍繞一個中心主題,如圖像的力量,生活時尚,匿名工程,或者新游牧民。Burkhardt 的任期到千禧年時結束,在他的任期內,發生了一系列事件:期刊800號以預測該雜志即將到來的100周年紀念為主題募集了許多國際投稿;由美國方面的總監Bob Wilson 執筆取名為“立面上的七十個天使”。有關Domus 歷史的戲劇在其70周年紀念之際于1998年12月在米蘭的Piccolo 劇院上演;由Ron Arad 和Eric Miralles 在家具博覽會期間設計的取名為“Domus Totems”的結構裝置連續兩年在米蘭市街頭展出。千禧年的到來標志著1999年12月和2000年1月是連接著的兩個環節布局,是可以橫向閱讀和翻閱的,也是以網站為新特點的雜志內容。
在2000年9月,Francois Burkhardt 將這個職位讓給了另一個國外的主編,倫敦的藝術評論家、史學家Deyan Sudjic,在副董事Stefano Casciani 和印刷設計師Simon Esterson (他該雜志傳統的規則進行了徹底的改革)的幫助下,新開了一個評論專欄并在最后稱為“附言”的位置發表總編評論和更多的理論文章。
Sudjic的關注范圍很廣泛,從時尚怎樣產生圖象的邏輯推理到城市形成方式,再到我們堅持的越來越非物質化世界目標的意義等并配以整版攝影圖象。
Pierre Restany于2003年5月29日去世,他的離去使Domus 的歷史留下一個的空白,隨后Domus編輯部出版了一本關于法國評論家工作的書。
2004年的第一個月,年輕的米蘭建筑師和城市規劃師Stefano Boeri 成為主編,標志著新進程的開始。內容的改變是以主題展開的,這些主題是這本有著悠久歷史的雜志以前從沒有涉及過的,如城市規劃的政治方面和社會方面,市場的合理性,工業生產設計目標的地理方位和在該自然景觀和活動范圍內發生的新聞事件。Boeri 通過外國顧問和國際專欄作家的協作從Mario Piazza獲得新圖形規劃,一種折疊成三折的革命性橫向封面,總編想以此代替傳統的評論。該雜志內包含一本可拆卸的小冊子,這樣方便了Hans Ulrich Obrist采訪藝術界名人。Piazza對欄目的表達也具有積極的貢獻,如攝影報道、連環漫畫和該雜志的domusweb 因特網站點內容的補充。
Boeri所作的提升該雜志形象的活動與米蘭家具博覽會有著傳統的關聯,并超過了該雜志本身。多媒體被用做代表不同專業和背景的藝術家們相互交流的工具。“Transient”是一場在原工業倉庫舉行的音響和圖像的音樂盛會,音樂有Ludovico Einaudi 完成,圖像有Armin Linke 制作;“Circular”是在San Siro 足球體育場進行的一場持續整夜的藝術表演;“Free Zone”是一次攝影記者的旅行,相片由Gabriele Basilico 提供,摘要來自于從電影導演Amos Gitai,聲帶由Ennio Morricone 負責。 在2006年,該出版社開始成為Domus d’Autore 的有關國際建筑師工作的一年一本系列特刊,第一本是關于荷蘭建筑師Rem Koolhaas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