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手機設計作品
銀發族手機
這款「老吾老」由微鯨科技的李允文設計,顧名思義,是以高齡者為對象的行動電話,特別考量:視覺(圖像)、聽覺、造形(操作)、生理(安全)及隨身使用等訴求。手機本身結合實時影像行動電話、御寒圍巾、個人數字電視、健康監控等多種用途,讓行動電話兼具老人照護,用意極佳。
銀發族手機
手機特別采用大屏幕設計,使年長者可以看得更清楚。圍巾部位可以調節溫度,讓持有者不會受凍。好象一枚大鈕扣的是快速中控調節器,可快速的選取、切換。因應年長者出外活動時段光線不佳,配戴產品時,后方會出現警示字樣提醒來車。另外,考量年長者聽覺較差,在圍巾兩肩部分還設有擴音喇叭。
護腕手機
香港「設計創新」公司朱國柱設計的「ATTACH」,打破一般人對手機的既定外型印象,機身具有展開和卷曲兩種形態,卷曲時是一條手帶般的行動電話,纖薄簡潔的外型可與不同的裝扮搭配,除了平時使用,在運動時,則可變成猶如護腕式的手機,并兼具計步、脈博顯示、熱量消耗計等功能。除了行動電話的基本功能之外,Attach 還有藍芽系統、瀏覽網頁、mp3、話音撥號、全球氣溫及濕度顯示、全球定位系統、熱量消粍計、脈搏顯示器、定時器及健美信息。 機身卷在手上時,可當成手帶 / 飾物。
護腕手機
記事簿手機 積木手機
再看下圖左邊這款命名「P+ 」(Paper Phone) 的作品,由臺灣科技大學學生黃志偉、劉嘉勝設計,把電子紙的使用概念,延伸至智能電話之實體應用,透過回歸舊時電話本翻頁的方式,結合傳統的外觀形態與新技術,讓操作的行為模式還原,并以傳統的操作邏輯定義新的通訊接口。電子紙紀錄的內容還能傳輸到計算機作進一步編輯,讓 P+ 除了是支新式手機之外,更是全新的儲存媒介。
記事簿手機 積木手機
右邊的「數字積木手機」由廣州大學學生陳凱靜設計,結合手機、手表及理財工具等多種功能的設計概念,讓使用者可以依不同的需求模塊,建構所需之手機模式。包括:顯示屏、功能芯片、GAMES 模塊、MP3 模塊、BANK 模塊 (內置磁槽,可刷卡查看金額,主管銀行業務) 逐一分離,某項功能對應某個模塊,加強顧客選擇的自主權,也為廠家硬件升級帶來便利。
便當盒手機
同樣也帶有組裝概念的「盒器?和氣─ Container (Harmony Box)」(右圖),設計的靈感來源是便當盒,設計者臺灣科技大學學生吳岳翰有感于 3C 產品體積越來越小,但功能與操作接口卻越來越復雜。于是反思使用者于生活中,與產品機能的互動情形,嘗試改善現今產品操作不易的狀況。透過簡易的操作平臺搭配現代感的造型,讓產品的功能操作韌體 (Firmware) 獨立于主機外,使用者出外時,只要將觸控屏幕推開,便可置入所需功能的子機(如:相機、電話、MP3…等),如同便當盒盛裝自己喜愛的食物,方便攜帶就食的便利性。
便當盒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