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江南》長卷四局部。
說明如下:
第一幅,未被封鎖的大橋上,熱鬧如常。
第二幅,護城河中歡迎的花船相隨來到。
第三幅,一對少男少女在庭園樹下說話。
第四幅,已被官兵封鎖的大橋空空蕩蕩。
以下六幅局部就不再一一說明了。仍然只是全圖的百分之一。
這些局部仍只是全圖的幾百分之一。它的美學的祖宗,是宋人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論畫意生猛,自不如宋,論觀察的精微,描繪的詳實,不輸宋人。宋人近現實主義,這幅畫近自然主義。我喜歡現實主義的提煉,也喜歡自然主義的繁瑣。
這位徐楊先生從未學習《延安文藝座談會》,他對蘇州城了然于胸,下筆巨細無遺,居然不知道這叫做”深入生活”,也不知道怎樣“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這家伙只知道他所看見的蘇州城在皇上駕臨那一天,正是如此。他記錄了全城奔忙維持秩序的官兵,也記錄了家家戶戶同時進行的日常生活,他在另一幅《下江南》長卷中描繪城郊數百地方官員集體跪倒恭迎皇上的儀式,在這幅《下江南》長卷中描繪了那對在庭園樹陰下相對私語的飲食男女。皇恩浩蕩與萬民的日常,在長卷每一角落同時展開,沒有想象,沒有粉飾,沒有取舍,沒有主次。
[Page: ]
清人《乾隆皇帝下江南》長卷,作者徐楊,亦屬次要的作品,美術史不收入的,現藏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全長約十米,高六七十厘米,這里選出四個局部,只是全圖的幾百分之一,人臉在原作中僅相當于小指甲大小。
說明如下:
第一幅,城中河岸對過是歡迎皇帝到來的表演隊伍,正在列隊。
第二幅,民宅中的女子正在晾曬布料,門外河邊是巡邏的官兵。
第三幅,居民商販走動如常,但皇家將要經過的大橋已設障礙。
第四幅,橋下擁擠著船民,好不熱鬧。從全圖看,河面不清場。
這等于當時皇家內部放映的大型文獻記錄片??串嫻?,至少繪制數年,呈交皇上與大臣閱覽。類似的長卷國內也有,職業國畫家和研究人員從不提及。我沒學問,不然很想好好研究評說。我每次去都要癡看很久,不愿走開。圖中城市很可能是蘇州,今已面目全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