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廣州藝博院館藏的古代畫作中,北宋文同的《墨竹圖》軸應是年代最為久遠、最為珍罕的。史傳文同傳世之作只有4件,皆為竹圖,分別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廣州藝博院。
廣州藝博院副院長陳瀅認為,文同作品為稀世之寶,其作品可以“無價”稱之。據了解,只有在2005年拍賣市場中曾出現一件文同題款的手卷《晚靄圖》,參考價20000元~40000元,最終以99000元成交。
《墨竹圖》軸畫面清淡空靈
該《墨竹圖》軸畫面清淡空靈,一株秀竹斜垂而下,生意盎然。
陳瀅副院長點評表示,畫面以書法般揮灑點畫的技法,運用墨的濃淡、筆的輕重塑造形象;以水墨在絹上滲漏的偶然性造成墨色的層次,濃淡參差,輕重錯落,枝葉的向背、折旋各具姿態。雖是一幅單色畫,卻有色彩的幻覺。將文人士大夫所感知的“虛心有節”、“灑然清風”和“飄逸淡泊”的韻律展現出來。
更重要的是,這件作品流傳有序,在乾隆年間為廣東順德溫汝遂所藏,廣東的大鑒藏家吳榮光于1802年以4幅宋元山水與其相易而得。其后吳更二度展示給時任廣東學政的翁方綱鑒賞,翁對此畫進行了考證。《墨竹圖》上有翁方綱的題跋和吳榮光的題字,有康有為題寫的“湖州墨戲”四個大字和題贊詩一首。
文同(1018~1079年)是北宋著名文人畫家,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世稱石室先生、文湖州,蘇軾從表兄,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東)人。他善詩文、長書法,繪畫以墨竹著稱。
文同的墨竹畫開創了中國花鳥畫象征主義的先河, 成為中國文人畫竹的宗師,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文人畫與書法關系最密切
文人畫一般指文人逸士的畫作,其特點是綜合了文學、書法、繪畫、篆刻等藝術,表現畫家的多方面文化修養,特別與書法關系最為密切。主要以山水、花鳥、梅蘭竹菊為題材。
“文人畫家”由明代董其昌提出,并對其歷史傳承關系作了初步闡述:“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王晉卿、米南宮及虎兒,皆從董、巨得來,直至元四家黃子久、王叔明、倪云林、吳仲圭,皆其正傳。吾朝文、沈,則又遠接衣缽。”
吳榮光(1773-1843年)字伯榮,又字殿垣,號荷屋,晚號石云山人。廣東南海人。工書畫,精金石,對碑帖考鑒造詣極深,他集編家藏真跡及拓本刻成《筠清館法帖》六卷,有著作《帖鏡》、《辛丑銷夏記》、《石云山人詩稿》等。
溫汝遂,字遂之,以字行,自號竹夢生,廣東順德龍山人。其與黃丹書、黎簡、張錦芳、謝蘭生等為詩畫交。他專心畫竹,精心臨摹蘇東坡、梅道人、李息齋等竹卷,得其神韻,尤其能得梅道人的形和神。
翁方綱(1733~1818年)是清代詩人。字正三,號覃溪,晚號蘇齋。直隸大興(今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進士,曾主持江西、湖北、江南、順天鄉試,又曾督廣東、江西、山東學政,官至內閣學士。翁方綱精于考據、金石、書法之學。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一字元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華亭(上海松江)人,是明代后期著名畫家、書法家、書畫理論家,也是“華亭派”的代表人物。其好書畫,并以畫名垂海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