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受業界詬病的動畫片《憨八龜》就是“說教式”動畫片的代表之一
近年來,國產動漫得到大力扶持,產量也是節節攀升,但令人印象深刻、深受孩子喜愛的動畫片卻是鳳毛麟角。據國家廣電總局日前公布的2008年度國產電視動畫片制作備案數據顯示:制作備案的教育題材100部,占備案公示總數的26%;童話題材94部,占備案公示總數的24%。教育和童話題材在廣電總局統一劃分的現實、歷史、科幻、神話等八種題材中占了一半。業內人士表示,在創作這兩類題材的時候,一般要體現“寓教于樂”的宗旨,火候把握不好,很容易出現“說教味”過重的現象,而導致孩子們反感。
對此,深圳資深動漫編劇郭延認為:“‘寓教于樂’并沒有錯,關鍵是內容要有創意,編劇的功力很重要。”
當過5年幼兒教師、因為喜愛動畫而轉行的郭延1999年進入動漫行業。在熟悉了二維和三維制作的整個流程之后,她轉型成為了一名編劇。深圳首部原創動畫《憨八龜的故事之拯救王子》中,很多精彩的劇情便出自她之手。郭延說,動漫編劇講究的是綜合能力:首先要有個清晰的受眾定位,其次要了解孩子和家長的心理,還要有豐厚的生活底蘊和一定的審美藝術素養。“最為關鍵的是,編劇必須要了解整個制作流程,如果沒有動畫制作經驗,寫出來的劇情太理想化,往往會受到技術的限制而無法實現。”
“中國的動漫編劇就是戴著‘鐐銬’跳舞,舞姿要漂亮,但其實很難。”曾創作出《一萬一絕對大拯救》等片子的深圳編劇劉興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動漫編劇受題材和投資方的限制比較多。“國內普遍認為動畫片是給低幼兒童看的,制作公司在報項目審批時,題材選擇受限很大。此外,國內動畫片的創意點往往來自投資方,這也直接影響到導演和編劇的創意內容。”
“要有創意,必須確定編劇的核心創意地位,提高編劇的待遇,”劉興中說,在國外,如果一部制作費用100萬的片子,編劇可以拿到10萬左右,而在中國,能拿到一兩萬就很不錯了。因為這樣,動漫公司吸引不了高水平的編劇,所以國內才會流傳“一流的電影編劇,二流的電視編劇,三流的動畫編劇”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