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總監: 張雷
2008年品物流形設計團隊開始探索中國設計方向,以"中國哲學”為主題的設計作品亮相09年米蘭家具展。此次荷蘭展覽是上一次展覽的延伸,設計團隊希望通過更深層的思考再次觸及中國設計。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自然的勞作與收獲,再創造,這樣的一個循環系統形成了長期的“農”式精神,本次設計探索,將農的精神與傳統工藝相結合,試圖通過我們的理解與巧思,將中國式的自然理趣融入在一場設計探索中。
[Page: ]
膠帶紙/ Tape5
道法自然。中國古人認為,事物都有自己的內在的運行規律,叫做道,并非需要人為才能運作。 膠帶,是再平實不過的產品。我們經常會找不到膠帶的頭而叫苦。5邊形的設計,讓人們不自覺的在剪斷膠帶的時候選擇在棱上剪斷。當你再尋找膠帶的頭的時候,只要注意5個棱邊就可以了。設計利用了5邊形的特點,提高了使用效率。
[Page: ]
蘆葦燭/ Reed Candle
古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涂在樹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中空的蘆葦桿,在水里輕輕一沾就將水吸入桿中,利用這個原理,將干枯的蘆葦浸在蠟燭液里,蠟燭液被吸入桿中,制成reed candle。這就是中國文化里倡導的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是遵循事物自身的規律來設計
[Page: ]
一方水土
當我們旅游時,往往會寄明信片告訴家人或朋友我們在異國他鄉的感受。當地的土壤匯集當地的新鮮氣息,當地的植物和環境特征。 每一個明信片都是有當地的土制成。當你寄給朋友時, 數天之后,摻合在土中的種子就會發芽,把異國的風情也帶給了我們的朋友。
[Page: ]
草木灰
草木灰一般是稻梗和麥梗燃燒后的灰燼。它有一定的施肥功效,更重要的是它有突出的去污吸油能力。在中國,每家每戶都會收集些許草木灰用來清洗自家的油鍋。這種生活方式折射出中國人寧靜質樸的生活態度。草木灰的潔凈效果其實可以和如今化工的洗碗精媲美,但是現如今發現這種生活態度是后工業的現代生活所不可賦予的。
[Page: ]
無
有和無是老子理論中的辯證的主題,無形能塑造出有形,有形能化為無形。“無”讓使用者在竹制框架基礎上隨意制作燈罩,外觀提煉了中國傳統燈具的輕韌框架與紙質外包的做法。 選用了竹簽制作框架“骨”,傳統宣紙制作外部蒙皮(皮膚)的做法,將讓框架與遮罩達到最佳的效果,燈具透露出天然的光線。
[Page: ]
茶韻墨香
光,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痕跡,是自然的潑墨,是歲月的書寫。“茶韻墨香”是一個以中國宣紙為設計素材的作品,它融合了紙張自然的肌理質感及光影層次的通透性,形成一種親近自然與文化的視覺效果。在這個設計中,光,作為墨畫,被記錄在宣紙之中,仿佛時間被留存在文化里,而這份光效的輕重濃淡來自于宣紙間的疏密緩和。
[Page: ]
翼
“翼”來自于中國傳統建筑中形如飛鳥展翅,輕盈飛動的飛檐翹脊,這是人們對于天的渴望和向上的進取心。 傳統條凳一直都被視為最簡單實用的坐具,甚至成為一種輔助工具。它的實用與不加雕琢讓它有了自己不爭不怒的性格,但它的不夠親和,它在保留原有的干練的基礎上更應該有著親和的外表,所以它外露與人接觸部份都采用圓角造型,面板兩端翹起如同建筑中的飛檐翹脊,充滿了夢想和進取,因此我們把新條凳叫作“翼”。
[Page: ]
萌
一張中國五、六十年代的老式藤椅, 一種廣泛流行的刺繡方式, 繡出鮮艷的牡丹花, 蔓延其上, 于是, 老藤椅萌生了新的生命。
[Page: ]
和
和,意為事物之間的一種關系,人和物,人和人,人和世界。三國魏時張揖撰的《廣雅》中就有解釋:和,諧也。中國“農”的思想中,也存在著“和”的意義。人和自然之間,一種順應,變通的和諧關系。 中國古代的家具結構“榫卯“。它是一種通過兩個部件之間的凹凸關系進行接合的結構方式。這種關系, 是一種“和諧”。衣架各個部件都是通過“榫卯”銜接,但它不同于傳統固定死的榫卯,它們是“自由的”但卻 又相互“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