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迪斯尼樂園

宮崎駿作品《龍貓》
“每個國家的經濟環境不同,各國的動漫產業鏈也有非常大的區別。”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副廠長、導演、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胡兆洪,在接受專訪時表示,“中國的動漫產業鏈還處于摸索階段,可以從各國的經驗中汲取寶貴經驗。”
動畫產業經歷了80多年的發展,已不僅僅局限于動畫電影、電視片等形式,還涉及廣告、游戲、玩具、家具用品、服裝等眾多行業。有專家曾提出,現在動畫產業的主要贏利點在于其衍生品。“動漫產業屬于高投入、高風險的文化產業,”動漫制作播映本身的資金循環能力有限,借助產業鏈的曲線發展,不啻為讓動漫產業步入良性循環的好方法。同時,胡兆洪也表示,“衍生產品能否在市場受到歡迎,非常微妙,其中要考慮的因素紛繁復雜。”
以質取勝的美國
美國動漫產業在80多年的發展中,依托雄厚的財力和技術力量,以及完備的市場化組織力量,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整個產業的出口僅次于計算機產業,產值達2000多億美元。
提到美國動漫產業,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是迪斯尼。毫無疑問,它是美國動漫產業鏈中無法撼動的磐石。“迪斯尼的各種動畫形象深入人心,影片的成功讓迪斯尼的品牌走入了千家萬戶,為其衍生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除了電影和每日游人如織的主題樂園之外,迪斯尼還擁有ESPN和ABC有線電視網等優良資產,這些媒體同時也是迪斯尼公司營銷電影和主題公園的重要平臺。另外,在世界各地,還分布著400家迪斯尼零售店,主要出售玩偶商品。迪斯尼公司并不直接參與相關產品的生產,只是出售人物的肖像權。即使如此,這些形象授權,仍然為迪斯尼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利潤。“美國動畫企業,大多在動畫電影的制作上精工細作,制作周期很長、投入高,風險大。”胡兆洪說,觀眾看到的一部膾炙人口的動畫片,背后可能包含著很多人的失敗,“包括劇本、角色設計等,文化商人們在眾多稿件中挑選出‘精品’。”強調每部作品的質量,成為美國動漫產業的特色。正是基于這種出發點,使得美國動漫產業中誕生了眾多動畫明星,這些明星的“賺錢”能力絕不亞于那些真人大牌明星,貼著它們的產品成為動漫衍生產品中的重要收入來源。“當動畫明星積累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現像迪斯尼樂園這樣的主題公園。”
以量取勝的日本
“宮崎駿、押井守、大友克洋等幾位罕見的動畫大師和天才,并不是支撐日本動漫產業的主要支柱。”胡兆洪說,“日本的動漫產業起步時間與中國大體相當,20世紀70年代,日本承接了美國的動畫加工,為日本動漫行業儲備了大量的人才。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開始騰飛,本土原創動漫也得到迅速發展。”從電視開始普及、手塚治蟲開創了“有限動畫片”之后,日本動漫產業逐漸形成了銷售集團壟斷,創作和制作企業小、散、多的特點,動漫內容以原創為主、外包為輔的產業結構,國際化和市場化并舉的市場結構。
和美國動漫產業的以質取勝不同,日本動漫產業以量取勝。目前,日本共有400多家動畫制作公司,包括“貼牌生產”型的來料加工公司、聯盟公司和集團公司等多種類型。這些公司每周能生產70~80集動畫作品。同時,中國、韓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和地區的一批動畫生產公司也被納入到了日本動漫產業鏈條,成為產業鏈中高效、廉價的“貼牌生產商”。
形象衍生產品的銷售,在日本動漫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日本“漫畫-電視-電影-電玩-玩具”模式的產業鏈中,眾多日本動漫公司都把后期衍生產品作為收回資本的重要手段,出售給電視臺的動畫片播映權,價格低廉甚至免費,這些公司更加重視傳播效率和制作效率。在日本,衍生產品除了傳統的衣服、鞋帽之外,更多的是電玩產品和各類玩具,這讓出版商、電視臺、電玩生產商、玩具商都能獲得很好的收益。
由于日本動漫公司大多規模不大,沒有足夠的實力和時間創造出足夠多的動畫明星,更不大可能實現完整的動畫品牌,因此在日本現有動漫產業基礎上開發主題公園,可能性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