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產品設計師,紅點、IF、CES三項國際大獎獲得者。
曾經有一位藝術設計專業的大學生問我,如果一個優秀的工業設計師必須在產品的外觀和功能間選一的話,他該怎么做?
這是個絕對尖銳的問題,在邏輯學上叫做“二難選擇”,或者更形象地說,叫做“囚徒困境”——當一個囚徒被流放到寸草不生的荒島上,要么留下來被餓死,要么逃出去被捉住以法律處死——讓一個設計師在創作中放棄外觀或功能中的任何一項,都跟叫他死差不多。
事實上,從河姆渡的精美陶器到今天的火星探測器,人類歷史上的每一種精妙設計,都包含著外觀和功能間的某些平衡。在現代工業設計興起后,這種平衡變得越發微妙。設計師在做設計時的那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狀態,可以媲美奧運賽場中平衡木上的運動員。
工業設計是科技與藝術的統一體,這是設計師“囚徒困境”的根源。但是設計到底靠的是什么呢?人們普遍認為設計是靠靈感,這話錯了。
設計是靠思想,說具體些,靠的是設計師對人性的認知感悟。我們提供給用戶的關懷、產品功能和服務的周全是十分之七,另有三分的人性附加值要靠設計師的神來之筆。洞察人性之后設計出來的產品才能和需求產生共鳴,才能使消費者獲得不期而至的感動。為什么一提起愛馬仕、香奈兒,我們心中馬上能被喚起某種特定的情緒?因為這些品牌對人性的關懷長期感動著人們,以至于形成了不可磨滅的情感烙印,心理學家管這叫“集體無意識”。一旦讓用戶愛你愛到無意識的程度,一個品牌的萬古長青將會成為必然。
設計還意味著改變。迄今為止,沒有哪項人類的進步不是通過改變來體現的。工業設計是科技又是藝術,偏偏這二者的真諦都是改變創造價值。無論是新技術還是傳統技術,它的實用效能總會在設計中探索翻新。設計師塑造產品藝術之美的手段——流暢的外形、豐富的材質、精彩的細節更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以說,懼怕改變的企業必將失去未來。
未來也是由改變開始的。有人說未來是由電腦的改變開始,也有人說是從手機開始,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未來也許是由音響開始。當拉姆斯于1956年設計出他的“白雪公主之匣”唱機之時,他也許并沒有意識到自己開啟了高保真音響設計的開端,而他所秉承的“系統設計理論”后來廣泛深入到家具乃至建筑設計中,成為以簡約設計“清除社會組織的混亂”的時代思潮。
以我目前主持的設計工作來說,人性關懷、對變化的追求、對未來的期許都體現在產品的技術與藝術的平衡中。像我設計的漫步者高端產品定位于講求個性、體現自我價值的中產階級消費群體,為使產品達到為他們“量身定制”的準確效果并充分體現尊重的價值,我們對該階層的消費心理、生活品味、價值觀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總結出能為該消費群體創造價值的產品設計理念和原則。例如,在產品操控性方面,簡單而不單調的趣味性操作就是最好的人性化。
我們的產品正是要用“以人為本”的精神來展現由于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實用性的提升,并使客戶通過產品的使用來感受科技的魅力,而非單純以功能的堆砌來炫耀所謂的技術。毫不夸張地說,目前所有工業設計獎項都建立在以上理念的基礎上。例如,漫步者有一款名為M500的產品,曾獲得2010年美國CES設計與工程創新榮譽獎(CES Innovations 2010 Design and Engineering Award),CES評委對這個作品的評價是:在簡單應用、優雅設計和毫不妥協的音質上為用戶提供了卓越的聽覺和視覺體驗。就是說,在講求精神享受為主的當代,產品的觀賞性(外觀)也是實用價值(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已經是一個國際性共識。
所以,最后我要回答開頭提出的那個問題:一個真正優秀的設計師畢生的工作,就是永遠不讓自己置身于在功能與外觀間二選一的“囚徒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