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動漫產量達到8000分鐘的企業至少有10家,可因為這些企業都到外地注冊公司和備案動畫片生產,去年北京市的動漫產量只排名全國第六。
盡管不能單從分鐘數量上看北京動漫產業發展的水平,但大型動漫公司紛紛“逃離”北京似乎正成為一種趨勢。
真逃離還是假逃離
“北京市對動漫企業的補貼政策幾乎為零。就是僅有的一點補貼也要拖一兩年才下發。此外,稅收上的"兩免三減"政策我們也遲遲沒拿到。”北京市的一家動漫企業大倒“苦水”。
于是,京城一些動漫企業不得不上演“雙城記”:總部在北京,還要在外地再注冊一個公司不是公司真的需要擴張,而是因為外地能提供優惠政策。
北京一家動漫企業的負責人介紹,不僅經濟發達的江蘇、浙江等地方的補貼政策比北京力度大,就連沈陽、鄭州的優惠政策也比北京多。許多地方的政策是,只要動畫片在央視或其他少兒頻道播出,企業就可以獲得一分鐘3000元左右的補貼。
如今在動漫產業鏈并不完善、動漫企業盈利模式并不清晰,動漫企業要維持生存就十分依賴各地的補貼政策,出現了不少到處尋找政策發展的“候鳥”型動漫企業。北京市的動漫企業也選擇在外地注冊分公司,在外地申請備案動畫片,享受外地的補貼政策。
仔細分析會發現,北京動漫企業只是制作和報批在外地,其原創和主要運營還是在北京,畢竟北京仍然具有很多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優勢。
輕產業還是弱效力
其實,北京市在全國最早開始扶持動漫產業,但對《城南舊事》、《追風少年》等幾個片子投資后,效果并不好。有動漫界人士說:“可能北京市政府對動漫產業失望了、傷心了。”
還有人猜測,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相比金融、科技等“大”產業,動漫產業算不上什么大產業,而且盈利狀況并不佳,所以政府對動漫業的重視和扶持缺乏興趣。
北京一家動漫企業的老總也有同感,他說:“我們在北京這幾年,無人問津;可外地的發展氛圍很好,我們不僅經常能與動漫基地領導溝通,還常有廣電局的領導,甚至市級領導到企業調研和支持工作,我們做產品很有勁頭,也很有成就感。文化人很需要這種干事業的氛圍。”
靠補貼還是靠市場
制作了《魔角偵探》的北京禹田文化公司副總經理介紹,正因為北京市的補貼政策并不好,所以逼得企業想盡辦法開拓市場,現在企業的盈利主要來自于原來做圖書版權的“家底”,通過動漫的圖書和海外發行使企業能維持運行。
“其實不僅動漫企業要逃離北京,近年來動漫產業正從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向江浙一帶轉移。”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動畫研究院研究員牛興偵這樣分析。雖然“北上廣”這些大城市有很好的人才優勢、播出優勢以及宣傳優勢,但與江浙等地相比已無產業集聚優勢。
不過,業內專家也指出,中國的動漫產業的發展靠補貼不是長久之計,其中弊病顯而易見,關鍵是要從政策、體制等方面為動漫產業的市場發育固本培基,否則動漫市場最終會越補越弱,難成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