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職業生涯的不同時期,視覺設計師的瓶頸大約分四種。 一、技術上的局限
這個是針對剛畢業以及剛入行的助理設計師,這個時候,大部分的人面對的還是軟件問題,ai、ps、indesign、coreldraw、acrobat 、cad、3dmax、dreamweaver、flash等等這些設計軟件, 視覺設計能涉及到的軟件有幾十種,無須全部去學,但我認為至少平面上要熟練掌握ai、ps;三維軟件掌握一種即可3dmax;網絡技術也是一門精深的學問,技術上掌握html、css基本差不多了。
問題來了,什么叫熟練掌握呢?我認為能達到總監給出的草圖,不管是平面還是空間,或者動態網絡設計,你都能用軟件實現出來,不求審美多高,但求差七不差八,基本都能做出來。
大部分助理設計師在入行的第一二年都有這些技術瓶頸,面對技術難題的時候,首先是要避免畏難的心態,不要有不會做的想法,現在網絡教程越來越多,完全可以現學現賣,等你學會再回頭看,你會覺得軟件其實是小菜一碟,當你學得越多,軟件的學習能力也越強,學會也就變得越容易。
二、審美品位的不足品位這東西也許是一個設計師最核心的能力,品味涉及到一個人的心性、見識、經驗、甚至智慧,但品位是可以去培養,大部分人的好品位都是來自他的生活經驗,碰到的人,見到的事物,觸發了心性上的美的感觸,進而變成了自己的審美意識。
一個有一兩年經驗的視覺設計師也許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品位問題,品位是可以學習的,學習的首要是企圖心,必須謙虛好學但不可沒有較高的企圖心,“射向太陽的人一定比對著草叢的人射得遠”,看世界上最好的設計,最好的營銷,不管開始是否看得懂,首先在世界范圍找最好的東西看,不管能不能成為大師,都要向大師去學習。看最好的設計作品時,千萬不要局限在平面,空間、展覽、服裝、時尚、家居、文化,這些都要找最好的作品看,另外品位是可以通過的體驗得來的,和身邊比較有品位的人交流,設計展覽、工藝美術展、時尚奢侈品、文化展覽等等,這些都是你體驗學習的途徑。
因為這樣,你會有更高的要求,更好的品位,更開闊的眼界。你看過的東西,即使當時不明白,以后也會逐步反哺給你。這些經驗最終會形成你對事情的要求,心智上審美得到升華,最后變成你的好品位。
三、設計策略能力不足做了三五年的設計師,大部分知道什么是好設計,什么是美,但是設計美不美是個見仁見智的東西,你說好看,客戶說不夠國際高端大氣上檔次,你一時就會語塞,背后的問題還是設計邏輯不足的問題,你需要告訴客戶為什么要這樣設計,而不是美不美;必須有清晰的設計邏輯,甚至滴水不漏,客戶才會明白你的設計,也才可能被說服。
設計策略是建立在商業策略基礎之上的,作為設計師你必須去了解客戶的生意,他們的模式是怎么樣的?客戶是怎么實現賺錢的?消費者是誰?消費者需要的是什么?這些是做設計之前必須去弄明白的問題,但是很多設計并不能將客戶的現狀和設計表現結合起來,并且用邏輯推理說服客戶。
這個能力依然需要你去培養,去突破。建議這個階段的設計師多去關注成功商業和商業之間的邏輯,不要只去看作品好不好,看好的作品背后的故事,為什要這樣設計。 比方說蘋果的logo為什么是一個缺了的蘋果,他的產品設計,店面設計,網站設計和logo之前的邏輯關系,和商業策略之間的邏輯關系,和消費者之間的邏輯關系。
四、商業邏輯能力不足做了五年以上的設計師,基本是總監以上的職位,有更多的機會去和客戶談商業,談模式,談賺錢,這個階段的設計師都會面臨商業邏輯問題,好的設計建立在好的大商業策略基礎上,設計做得再好,沒有成功的商業模式和策略,一切都是空中樓閣,難以形成有影響的作品,實現設計師個人商業和社會價值。
田中一光就是很好的代表,他不僅設計無印良品整個品牌,早期的商業策略也是他向堤清二提出來的,富二代文藝青年堤清二很快被他的商業構想打動,才有了無印良品重大的商業轉型設計,也就有今天的無印良品,時至今日,無印良品還是沿著田中一光設計的道路往前挺進。縱觀世界上成功的商業設計無一不是建立在先進的商業模式之上,才得以讓設計爆發強大的生命力。
理解一個行業,我覺得一般要兩年時間,精通一個行業至少要三五年以上,仔細去看,即便是如陳幼堅、李永銓 這樣的設計師,在早期依然會選擇幾個行業去重點研究、去突破,找你做設計客戶一般在他們的行業耕耘了少則幾年,多則十幾甚至幾十年,你沒有對客戶行業兩年以上的研究,基本上不太搭得上話,更別提大商業模式上有洞見。
所以當你已經是一個設計能力很強的設計總監,你需要去研究行業,做餐飲設計就研究餐飲行業,國內的行業現狀,發展走在前面的歐美日行業現狀,他們的商業模式,他們的設計策略。潛心研究,必然會有心得,也就形成了洞見,面對客戶時,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你的商業洞見結合設計策略再加視覺表現,必然能讓客戶動容。當長期去研究行業,研究客戶,形成洞見,再加系統出色的視覺表現,最終甚至主導商業走向。無印良品的田中一光、原研哉,蘋果的喬納森伊夫,優衣庫的佐藤可士等等都是典范。
綜上所述,設計師不同階段突破瓶頸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對瓶頸問題有系統的認知后,你可以結合自身發展逐步解決,或者有針對性加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