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一個困惑了多少繪畫學習者的詞匯。究竟它是什么?眾說紛紜中似乎很難有一個滿意的答案,在綜合了腦神經學,繪畫心理學,以及繪畫教育學的諸多知識后,這個謎團被破解了。
在這一講里,我們要來詳細講講繪畫創作的本質。通過透析創作這種天賦行為的本質,來理解人類創作活動的規律。由于內容比較復雜,我們先從一個思維游戲開始。
-------------------------------------------------------------------------------------------------
作者介紹:
陳惟 | Lorland
幻想藝術插畫家、數字藝術教育家
個人網站:chenwei.artp.cc
公眾號:CG加油站
一個潛心研究了10年數字藝術創作和教學的大學教師。對美術教育懷著一種近乎執著的熱情。其作品風格華麗,唯美,獲得了國內外眾多獎項,除了為暴雪,騰訊等知名機構繪制過插圖外,在全球幻想藝術的各種展覽中也頻頻亮相。《Imagine FX》(英)《Faeries》(法)《Exotique》(澳)《Expose》(美)等多國專業媒體上陳惟的作品也廣泛發表。
-----------------------------------------------------------------------------------------------
狼孩牛頓
思維游戲:“牛頓如果是狼孩。”
300年前,一個蘋果掉落改變了世界。而在此之前,同樣一個從樹上掉落的蘋果,有人咒罵一句,有人揀起來就吃掉了,卻只有一個叫牛頓的人由此獲得了驚人的發現,并且奠定人類近代物理學的基礎。
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個命題換一下,變成“假如牛頓是狼孩”那么結果又會是怎么樣呢?作為狼孩的“牛頓”在生命中也會路過掉落蘋果的蘋果樹,或許也會被那個蘋果砸到,但是結果呢?我不用說,你也能猜到,一定沒有什么“經典力學”等偉大的發現。
圖 科學家牛頓和狼孩牛頓的大腦構造相同
狼孩牛頓和科學家牛頓的大腦蛋白質構成是完全一樣的,生理特征也是一樣的,但是為什么一個具備偉大的思想和心靈,一個卻什么都沒有呢?
答案在于“人類社會的教育和潛移默化的影響,決定著一個偉大心靈的誕生,而不是與生俱來的蛋白質大腦”。
從上一個命題,我們不難看出。沒有人類社會的視聽信息的刺激,絕對不會有什么偉大的心靈。只是刺激的方式不同,讓心靈產生了不同的結果。
強盜的小孩往往會子承父業,而教授的孩子會自幼喜愛讀書。這并非是什么人天賦使然,完全是后天教育的結果。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視聽環境的力量。
回到一個學習藝術的學生來講。要想具有一個豐富的充滿藝術觸發點的心靈,
那么必須要尋找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圈子,或者環境多吸收相關的視聽信息。
并且要長期,持續地進行。因為心靈是人類社會長期視聽刺激的結果,
它不是一個關鍵點造就的,它的成長需要的是時間。
那些在歷史有名的藝術家,會發現他們都有著無比豐富的心靈。當看到一些在日常人眼中平淡無奇的東西時,他們往往會誕生出完全不同的偉大想法,而這些想法造就了一件又一件在人類的藝術史上精美的杰作。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掛在嘴邊的“靈感”二字。
如何去獲得靈感?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個成熟的藝術的靈感來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有時他們的創作靈感多到沒有足夠的手法和時間來實現。這和那些僅僅為了一張圖畫的繪制就心力憔悴的人,簡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所以很多學生都常常問我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才能擁有那么多的靈感呢?”回答這個問題關鍵是要弄清楚,靈感,到底是什么?
靈感,英文叫做“inspiration”。美國傳統詞典的解釋是:Stimulation of the mind to a high level of feeling or activity.中文翻譯為:鼓舞;使人的心靈受到刺激而達到更高層次情感和行動的東西
從以上的解釋中我們不難看出,任何靈感的產生都需要包含2個要素。
一是你的心靈即“mind”。
二是英文中所講的“stimulation”鼓舞或者刺激。
那么你們現在就需要回答我幾個問題(回答是與不是就OK)
第一個問題,是不是我們的心靈“mind”越豐富,那么能夠刺激它的觸發點也就越多呢?
第二個問題,如果想要這種“stimulation”刺激更豐富,更多樣,是否需要去看,去聽,去接觸更多的事物?
第三個問題,刺激越豐富,那么獲得靈感的可能性是不是越大!偉大的靈感是不是更容易產生?
---------------------------------------------------------------------
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不用想,也知道是肯定的。而恰恰就是這三個看似簡單得近乎無聊的問題,讓我們可以完全地了解一個偉大靈感的產生所需要基本條件。而這些條件又恰恰是可以被我們人為創造出來的。
以上的思維的小游戲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概念:天賦不可靠,后天的努力才是關鍵。
------------------------------------------------------------------------
而實際的情況確是大量的美術學習者喜歡搞個人崇拜,喜歡膜拜高手,大師,過渡渲染天賦論而忽略掉科學訓練的重要性。面對一個復雜的繪畫現象,缺乏理智的思考與分析,不是羨慕嫉妒恨,就是跪著舔腳板。與他們每每聊起美術,更多的是關乎創作者的八卦軼事而少有更加深入的反思與透視。
比如一次一個學生拿著一張他認為高不可攀的作品來找我,告訴我這個畫家是誰,多么多么牛等等。我告訴只要思維正確,誰都能畫成這樣,他不信。我就先示范給他看,在目瞪口呆之后,他按照我授意他的方法去嘗試,結果效果非常接近。他就很不理解我怎么知道如何實現這樣的畫面效果的。
我告訴他,如果你要搞迷信,你就蒙蔽了你理性的雙眼,如果你堅定地認為人是差不多聰明的,他能辦到的事情你也一定能辦到,如果一直不得法,那必定就是你的思考角度不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