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Science 雜志,中文版叫做《科技新時代》,我曾經看過約兩年,如果說一提起這本雜志頭腦中會有什么印象,確定無疑就是個人飛行器,如果翻看老雜志的封面就會發現很多,Popular Science 是一本有著137年歷史的雜志,現在他們已經將這些雜志內容都已經數字化,你可以在搜索這些內容,也可以在 Google Books 上按期閱讀,非常有歷史價值,如同看到這些老雜志上的飛行器及其他交通工具,帶來的是技術樂觀主義的幸福感,與之相比,“中國作家”那些“人文關懷”又是多么需要人文關懷一下啊。
現在 iPad 已經開始銷售, 在預先介紹 iPhone OS 4 的發布會上,Steve Jobs 公布了那時 iPad 的銷量已經達45萬部,iPad Apps下載量則已達350萬,Steve Jobs 走馬看花介紹了幾個 App,其中對 Popular Science 的 App 贊賞有加,而此前 Popular Science 的這個 App —— Popular Science+ 已經在網上非常火熱,人們對它那豐富的操作體驗印象深刻。
Popular Science+ 來自于 Berg 和 Bonnier 的合作,基于此前他們推出了 Mag+ 的概念,而 Mag+ 已經為很多人熟知,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這個傳播推廣的過程也有行云流水的。
在 iPad 發布前,無論是 Blog 上還是傳統媒體中,都在為當時不存在的 iPad 預熱,而且與之相關最主要的一個主題就是數字雜志或者說數字閱讀,一些大媒體甚至也預先做出了概念呈現,而此時 Berg 和 Bonnier 在網上發布了一個視頻叫做 Mag+ (Viemo 視頻,觀看方式同 iDESIGN ),探索未來雜志的一個可能前景,由于相比于其他設計它的呈現制作的更精彩,所以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不僅是它的推出過程,這些視頻中的一些細節處理也很精彩,比如虛擬場景可視化,對我們的設計呈現也就是講故事(Storytelling)會有所啟發。與 Apple 相似,Bonnier 以及 Berg 他們在設計和產品的 Polish 上做足了功夫。
難道未來的雜志都應該這樣嗎?這只是其中一種探索,一切還都只是開始,隨著 iPad 的推出,隨之而來的未來媒體和未來閱讀成了一個熱門討論話題,我們這里嘗試從一個很小的角落尋找一些東西。
如果看了 Popular Science+ ,除了因相對豐富而精彩的交互體驗設計而感到激動,我們也可以較明確的對“未來的雜志都應該這樣嗎”這個問題作出較肯定的回答,當然不是。未來閱讀或者在 iPad 上雜志未來的形式雖然不清楚到底會怎樣,但如同 Popular Science+ 還是相當原始的。如果你讀過不少人們對未來閱讀的討論(這里也討論過不少 1,2),就會發現人們為未來的希冀(vision)雖然說不清但卻是非常非常大的,有的甚至快到達討論文明的程度了。
對 Popular Science+ 有什么感受,我們會覺得太花哨,不像適合閱讀的,甚至無法讓人有精力集中到內容的閱讀上,而是單純享受觸摸操作的快感,左左右右上上下下嗖嗖唰唰。或者從設計的角度來說,太追求花樣了,也就是 Style 了,比如前景背景相隨以及切換等。
《紐約時報》網站設計總監 Khoi Vinh 評論 Popular Science+ 也說不是很確定,但和他所想的數字雜志是肯定不同的,說 Popular Science+ 的探索值得稱贊同時也是失望的,它的設計仍然基于傳統雜志設計模式,Khoi Vinh 的意思是大概指它還是很保守,而且把力氣花在追求花樣上。此后 Khoi Vinh 還寫了一篇關于 iPad 是否能夠拯救出版業以及出版設計的文章,在 Print 的專欄發表,題目為 Jobs Saves?說即使 iPad 能夠拯救出版業,也無法拯救出版設計師。
當我們覺得像 Popular Science+ 這樣把過多的筆觸放在 Style 上,并沒有太多革命性的變革,在用戶體驗上也是靠著可以稱為花哨的設計來彰顯,不是我們所期待的那個未來。或者有人會說,沒有突出內容還談什么閱讀,但是仔細想想我們平時在閱讀雜志的時候,是在閱讀我們說的“內容”嗎,或者當一本雜志只留下文字,并且以閱讀教科書的姿勢來閱讀,它還會是雜志嗎?我們閱讀雜志時在閱讀什么呢,知識?
那么 Style 是內容嗎?
我們說現在是內容消費的時代,在這里談論這個轉變會有兩層意思,一個就是這里說的較多的人們從工具的消費轉化為內容的消費,比如說手機的等數字消費品的變化,即我們的專注點從功能轉向了內容;另外一層就是從信息的消費到內容的消費,比如以前是上網沖浪,就是隨便看看去找信息看新聞,而現在這種信息消費已經退出主角身份,因為我們一天到晚都與網絡相連,就比如早上看一下報紙是信息消費,如果天天都是整天看報紙還會是信息消費嗎?
我們閱讀雜志不是為了知識,也不是為了信息,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lifestyle,就是對 Style 的消費,所以 Style 就是內容。我們說起雜志和設計,比如封面設計,都會說到 George Lois 的 Esquire 時代,而看著現今多數雜志都是簡單的明星圖片而感慨萬分,是設計師不行了嗎,當然是時代變了而已,原先我們只能從雜志獲取的一些東西已經被更新的平臺替代了。
這里說的 Style 不是指諸如排版設計這些單一的部分,而是一種綜合,或許可以稱之為“輕內容”,我們慨嘆的紙質閱讀的“質感”也是 Style,至少我們閱讀雜志現在最主要的就是 Style 部分了,也就是 Style 是內容,而且內容就是 Style 。如果轉移到數字平臺上,比如 iPad 上,雜志這個概念還存在的話,那么也是 Style,從這一角度來說,而不是 Khoi Vinh 那樣從生產的角度來說,那么結果剛好相反,數字出版難說,但數字出版設計肯定更需要。
如果你翻了一下 Google Books 上的 Popular Science,就會覺得我們現在對內容的處理還很原始,或者說還停留于信息(數據)獲取階段,恰如在 Google 搜索框輸入關鍵詞得到一個經過排序的索引列表,有時會覺得非常機械,我需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