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總監張峰表示:“設計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技藝、靈感與工匠精神的結合。”他憑借豐富的工業設計經驗,榮獲多項國內外設計大獎,成為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成員。
我自己也曾是一名駐廠設計師,一路走來,深刻體會了許多挑戰和困難。我見證了諸多創新嘗試,但由于各種原因,設計主見往往被剝奪,設計想法無法落地,設計資源也十分有限。在生產現場,我目睹了許多企業對設計缺乏重視,設計師們被局限在辦公室里進行表面的修補性工作,而缺乏真正的創新和探索。
這種現象導致許多駐廠設計師安于現狀,或受制于現狀,創新能力逐漸被時間消磨。團隊之間彌漫著“拿來”和“借鑒”的風氣。許多企業的設計團隊在開發新產品時,往往忽略了用戶需求和設計調研,只是照搬上一代產品的外觀,進行一些表面的修改。
這就是為什么國內很多實力不錯的產品企業明明擁有自己的設計團隊,但每到需要開發旗艦款和下一代產品設計語言時,卻會毫不猶豫的動用外部設計資源的原因。 駐廠設計師并不差,最重要的是怎么跳出原來的圈子,這個圈子包含,思維,認知,資源,技術限制,他人的壓力等等。
這些是痛點,也是突破點。 如何突破?無論是企業的設計團隊還是設計師,都要跳出原有的舒適圈,與產品經理保持一致,參與新產品的前端構思,以實現創新。在2020年,我們承接了一個聯排充電底座的設計需求,通過與產品經理和結構工程師的緊密合作,成功實現了創新設計。
(2020年聯排充電座設計概念方案)
(2020年聯排充電座定稿設計方案)
在設計初期,我們通過大量調研發現四個電池并列放置是常見的排布方式,結構工程也建議ID參考這種設計。然而,在拓展創意階段,我們發現豎向卡片式放置能大幅節省空間,且不影響用戶快速取用,于是我們向產品經理和結構工程師展示了不同放置方式的3D打印模型,最終成功說服他們選擇體積最小的創意,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外觀設計。在設計過程中,我們還與結構工程師共同解決了電池解鎖與彈出以及指示性引導等細節問題。
目前,這款產品作為某公司的配件正在進行銷售。
(AURORA系列 大屏紅外觀測儀,2022年IDA 設計金獎)
另一個例子是A3項目,它曾是公司高度重視的新品項目。我們聘請了知名設計公司團隊負責設計,這項目我入職時已經開展了好幾個月,公司高層認為產品設計方案未能捕捉到戶外專業設備的特性,因此設計任務重新回到了我們內部團隊手中。
我們首先與產品經理和公司高層重新梳理產品定義需求,了解同類競品的優勢和劣勢,分析目標市場的用戶特性。考慮到這些用戶大多是戶外專業玩家,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篩選出設計公司方案中可用的元素,并針對部分方案去除3C感和消費類電子設備感,展開特征延展設計,如產品前端的調焦環元素挖掘和機身背面的紋理設計等。最終,我們以中性灰為基調,將產品造型展示給大團隊。在保留科技感的同時,也賦予了戶外設備的感覺。這款設備目前已在北美地區上市,并榮獲IDA設計金獎。
好的設計不在乎產出自哪里,不在乎經過了多少輪的修正,也不在乎有多少借鑒還是原創的成分,怎樣讓它在恰當的時間出現在恰當的項目中,這才是需要我們考慮的。
駐廠設計師不光只能是美學把控者,他也是一個結構工程師,他也是一個市場專員,他也是一個用戶體驗師,更重要的就是要買他設計產品的消費者,以始為終,站在終端點去回頭思考,帶著這些資源訊息去參與到前期產品定義碰撞中去,去用設計手法帶給團隊頭腦風暴價值,從而大家達成共識,創新優秀的市場產品。
設計它需要發生思維碰撞才能帶來好的結果。設計師們要在“技術至上”的世界之外,“以人為本”的環境中去找尋靈感,創造力的來源之一就在于前端“以人為本”的需求,而不是“技術至上”。蘋果創始人喬布斯也曾是“技術至上”極客思維的信奉者,只是在遭遇市場滑鐵盧之后痛定思痛,回歸到前端“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縱觀目前蘋果產品設計的實踐,不難發現這個持續創新且旨在幫助人類探索未來的設計團隊,一直都是設計思維最忠臣的“布道者”。
中國需要好的產品設計來給企業助力,去幫助品牌建立信任感,那么工業設計在前端必須發揮其創新的作用,當然創新的過程肯定是有阻力的,設計師怎么克服阻力,怎么有效的和產品團隊發生思維碰撞,怎么在復雜的項目推進流程中確保設計理念的還原落地,值得我們每一個駐廠設計師去思考和探索。(筆者:阿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