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土插芯組合樁是指,通過采用攪拌、旋挖、鋸式切割等工藝結合水泥土材料形成外樁后,通過自重、靜壓同心植入芯樁形成的復合樁體,包含種植法、靜鉆根植法、植入法等類型的非擠土樁及勁性攪拌法等。
結合水泥土插芯組合樁的構成不難發現,其成樁質量,不僅取決于芯樁質量,也取決于水泥土外樁質量。
在實踐過程中,極個別企業為節省成本,在水泥土插芯組合樁施工過程中,在芯樁不變的情況下,對水泥土外樁材料做文章,不僅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而且缺乏明確的檢測手段。
例如,據媒體報道,2023年底,寧波星河亞倫云河頌高檔小區,在主體結構接近完工的情況下,仍在室內進行補樁加固。
(根據媒體報道,寧波星河亞倫云河頌高檔小區地下一層承重臺隨處可見的挖孔)
有待證實的一種分析認為,很可能是原本的靜鉆根植樁,被偷梁換柱為水泥土攪拌樁,本應該是由水泥漿形成的外樁,被水泥土代替,且缺少對外樁水泥土取芯強度檢測,無法判斷水泥土的成型質量,存在安全隱患,加之發生室內補樁事件,因此引發外界爭議。
水泥土鉆芯法則可以很好地堵上這一漏洞。
這是一種采用鉆機鉆取芯樣,檢測水泥土外樁的長度、強度和均勻性,判定或鑒別外樁底部持力層巖土性狀的檢測方法。
其實,取芯法在預制樁行業并不陌生。早在2004年公布的GB/T 19496-2004 《鉆芯檢測離心高強混凝土抗壓強度試驗方法》,即針對離心工藝成型的高強混凝土構件(如管樁、電桿等),明確了樁身取芯的適用條件、方法和評價標準。
部分地方標準也對水泥土樁取芯的芯樣尺寸、抗壓強度試驗等有細化要求。
鉆芯法的主要優勢包括:
可以直接反映樁身質量,通過芯樣可直觀觀察樁體的完整性、均勻性、膠結情況,以及是否存在夾泥、空洞等缺陷;
驗證樁長與施工工藝,通過取芯深度確認實際樁長是否滿足設計要求,同時檢查水泥土攪拌的均勻性;
可以進行針對性檢測,適用于對懷疑存在質量問題的樁段(如樁頂、樁底或薄弱層位)進行局部復核。
然而,上述標準中的取芯法主要針對水泥土插芯組合樁中的內芯,沒有覆蓋外樁,只有同時對外樁進行取芯檢測,才能夠保證復合樁的承載力滿足理論計算要求,否則會出現承載力不足導致沉降超標、房屋傾斜等安全風險。
《水泥土插芯組合樁檢測技術規程》(T/ZCEAS 1006-2025)對水泥土插芯組合樁的外樁取芯法進行了詳細的操作方法介紹,有效填補了這一行業空白,進而推動水泥土插芯組合樁工藝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