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登大伾山,山石漫漫,青苔遍野,青松指路,古寺連綿。站在場地中環顧古寺林立的大伾山,我們深刻的感受到新建筑必然是一個配角,以一個低調的姿態融入到千年沉淀的歷史氛圍之中。”


緣起
2022年初夏,我們應邀參與“非遺點亮老家河南”的營造活動。對于河南的印象,有一望無際的麥田,有深沉的農耕文化,有沉淀千年的古樸氣質。懷著敬畏與期待,我們踏上了北上的列車,展開一場樸素的建筑營造。大伾山位于河南省鶴壁市浚縣,因有中國最早、北方最大的摩崖石刻大佛而聞名,山北有座始建于元代的觀音寺,院內古柏參天。每逢初一十五,上山祈福燒香的人們絡繹不絕。基地就位于觀音寺北側的懸崖邊,有座荒廢許久的平房,曾是游客們歇腳休憩的地方。業主希望在此處重新打造一處驛站,既給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覽體驗,也希望建筑自身能夠起到宣傳當地非遺文化與技藝的作用。初來場地踏勘,發現大伾山實際高度135米,不是想象中的崇山峻嶺,而是一座平地突起的孤峰。整座山都由青石構成,拾階而上,清幽素雅,滿眼綠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這青石山體,基地附近沒有人工鋪設的道路,滿是山石本身的模樣。如此極具自然之勢的現狀,讓我們對建筑的氣質充滿期待。站在場地中極目遠眺,穿越萬千思緒,最終聚焦在實際設計問題中。如何在歷史名山上打造一處展現非遺的空間?如何在基地中處理這極具自然之勢的山體變化?如何為游客最大化地打開北側視野?如何讓建筑與大伾山進行自然且低調的對話?

因場地著筆
基地原址的入口位于西側,相對隱蔽且狹窄,場地內僅有一個折線形體量的雙坡平房。在對基地的地勢與附近人流來向進行梳理后,將主入口布置在東側,剛好此處山體形態變化劇烈,形成了約2米的高差。結合著有序列感的入口階梯,我們希望建筑能夠以最振奮人心的姿態迎接上山的游客。建筑沿用了原址的圍合式布局,采用柔和的條形體量,串聯起東西兩側入口空間,也為南側留足供人休憩的庭院空間。同時為了讓內部空間不會顯得逼仄狹長,我們在北側景觀視野最好的位置增設了一個小體量,與主體一氣呵成,讓建筑東入口的形態更為豐富,呈現一前一后,一高一低的狀態。體量的交接因不規則輪廓變得格外復雜,三條屋脊和一個陰脊交匯于一點,不僅數理關系上彼此相切連貫,高度變化也彼此不一,一方面是為了形態的豐富,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排水的合理性。

沿著主入口拾級而上,走過紅楓掩映的毛石景墻,便進入到開敞的休憩空間,南側是連續的實木門扇,透過古韻雅致的窗欞能直接看到室外的花園庭院。北側窗外是一覽無余的山景,推開門便來到了露臺上,站在這里憑欄遠眺,任由山風吹拂而過。從次入口進入場地,則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體驗。穿過柏樹林間的條石臺階,沿著屋檐下的長廊緩步前行,左手邊是一堵肌理豐富的弧形夯土墻,右手邊則是視野開闊的庭院風光與半人高的毛石景墻,隨著視線逐漸壓低,人們便走進了驛站空間。長廊下的豐富體驗也弱化了夯土墻另一側的服務空間。走進驛站室內,家具則是墻體的衍生。書柜、接待臺和置物架分別延續了墻體走勢,進一步表達了空間的限定方式。如果說屋頂是一個將設計元素統籌起來的要素,家具則是空間中的結構,用統一的語匯,描繪出不同的層次變化,從外走到室內,空間由封閉到逐漸通透,緩慢地將景觀場所過渡到了室內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