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個上海市奉賢區的民生項目,能被選址于奉賢區政府所在地南橋鎮中心一個這么優越的地段——江海路的原奉賢中醫院地塊——是難能可貴的。因此,最直接的問題就是用地緊張。在設計初期,其他的設計單位曾經有過一個普通高層塔樓加裙房的方案,作為高容積率的地塊似乎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常規做法,而高層低密度也是比較容易滿足上海各項建筑規范的簡單途徑。

但高層塔樓建筑并不是老年建筑最適合的形態,我們團隊根據基地特有的橫向性設計了一個東西撐滿的大平層建筑,形成了最大化的標準層,并試圖保留現狀已經生長了幾十年的一排大香樟樹作為對基地的呼應——斷開主樓形成中庭,將主樓分為東西兩棟。

老年大學設計初期,我們高目團隊恰逢龍南佳苑和德富路中學設計對抗規范的苦難博弈中,況且老年大學設計規范中也沒有什么特別讓人討厭的地方,所以我們不太可能同時再選擇自討苦吃的對抗設計方式,而這種希望平和、渴望簡單的狀態也恰好切合了老年大學需要的設計心態。

由于老年大學除了普通教室以外,有大量的舞廳、劇場、書場、階梯教室、大會議室、健身房等大型無柱或挑高空間,在考慮結構模數與交通組織整齊合理的前提下,平面布局就形成了“小空間教室圍繞大空間功能教室”的回字型整體格局,結構布局就是“外圈框架梁板柱完整作為小空間”而“內圈部分抽層減柱作為大空間”的整體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