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回歸常態與理性 規劃正在革命性轉型
作者:www.65824.cn 來源:www.65824.cn :
作為學術周的最大亮點,巔峰講壇特別邀請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強,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尹稚,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與會作專題報告。重點探討建立新型的人居觀、確立常態化城鎮化進程、通過創新與創造性發展解決中國城鎮化問題。
石楠秘書長的報告從職業、行業與學科的三大視角,闡述了對“規劃轉型”這一議題的思考。
首先,石楠解析了城市規劃的三大領域——職業、行業與學科,對比指出政府是規劃行業的主管部門,學科更多屬于教育部的管轄范疇,規劃行業的核心是包括事業單位和企業在內的所有規劃編制單位。
從規劃職業的角度,石楠指出,規劃雖然是一門充滿理想主義的職業,但面臨著被異化的規劃需求這一現實。規劃雖然有很高尚的理想,劍指城市整體的、長遠的、公共的利益,但是其所涉及的政府、企業、民眾、專家這四大利益主體,都有各自的、不同層次的需求。這些需求包括基礎需求、基本需求和終極需求,規劃所倡導的理想往往是終極需求,但現實所面臨往往是基礎需求,比如企業的基礎需求是利潤,基本需求是品牌與戰略,終極需求才是社會責任。
石楠認為,規劃需求本身是分層次的,對不同利益主體來說,利益也是分層次的,不能拿終極需求要求規劃的所有參與者都做出這樣的選擇,這也是現實中出現所謂規劃失靈的原因,我們拿一個道德導向的終極需求去要求所有人,而事實上,市場主導的基礎需求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據此,石楠提出了對規劃職業的轉型思考:一方面,要從規劃師的規劃走向全社會的規劃,這是對規劃行業的挑戰;另一方面,規劃師的素質要求不只是一般工科的“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價值觀的塑造,這是對學科的挑戰。
從規劃行業的角度,石楠指出,目前行業積累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從表征上來看是“誰做規劃”的問題,癥結在于我們做的是“誰的規劃”,而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體制變了”,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對規劃定位的重新認識。
他提出,利益協調從來就是城市規劃的核心工作內容,傳統的“龍頭”統領的概念是計劃經濟的思維定勢,日漸不適應社會現實,必須實現從“龍頭”向平臺的轉型,而重要的是重建協調機制,包括:從規劃部門內部的業務協調,走向外部全方位的協調;從規劃設計內容的協調,走向規劃制定、審批、實施、管理、督察全過程的協調;從被動性協調,走向主動性、制度化的協調機制。石楠強調,規劃行業的轉型十分必要,最重要的是如何適應市場體制和社會治理結構,獨立的規劃行業需要的不只是智商,更需要情商。
從規劃學科的角度,石楠指出,城市規劃升級成為一級學科是機遇更是挑戰,學科最核心的還是知識體系和相對應的價值觀。當下存在一種“錯位”的規劃,規劃工作的范圍很廣,經常搞不清焦點在哪兒,投射到工學、理學和管理學等學科上,如何實現真正的融合是一大問題。這一特征這導致了規劃學科要求龐雜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也給學生學習帶來了較大負擔。石楠認為,規劃學科需要一個試圖逐步聚焦的過程,規劃的核心科學問題取決于本身社會的規劃,取決于規劃的社會功能是什么。
接下來,石楠闡述了對城市規劃如何回歸本源的思考。他認為,城市規劃要重新認識“設計”的作用,隨著人們對城市空間環境品質的日益關注,使得“空間中消費”轉向“空間消費”,設計不只是方法或手段,通過精心設計可以提升品質進而拉動消費,提供經濟增長的動力。石楠指出,城鎮化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改朝換代的社會變革,正呼喚規劃做出革命性的轉型。
最后,石楠提出了如何進行規劃轉型的觀點——回歸常態與理性。近來,國際社會正思考對城市規劃的重新定義:不只是技術工具,而是綜合的、參與性的決策過程和良好城市治理的核心象征。城市規劃的轉型應是尋求最大公約數的過程,要求我們摒棄“龍頭”夢,樹立“平臺”觀,警惕濫用“頂層設計”的概念。同時,我們還要防止對市場的過度干預,讓規劃回歸地方性與咨詢地位。石楠強調,規劃轉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設計改變生活,要認識到規劃的局限性,規劃不能做所有的事,有些事要交給其他學科去做。城市規劃要回歸本源,在設計的角度進一步發揮作用、創造價值。
繼續閱讀:
[轉載請注明作者與出處 傳播設計品牌影響力 匯聚中國設計力量 聯絡QQ:3319655717] 編輯:sh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