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鎮校之寶”入選本屆上海雙年展。
“雙年展”,一直以來給人印象是年輕、先鋒和前衛的代名詞。昨日,當首組“超設計———2006上海雙年展”展品由同濟大學運回上海美術館展館,卻叫人頗為意外———它既不超炫、新穎,也不含有高科技,而是4件積滿灰塵的古建筑模型。
上海雙年展策展人之一、上海美術館副館長張晴有意將這些古建筑模型上的灰塵撣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吳長福卻阻止道:“這些沉積了50多年的灰塵也是模型不可再生的一部分,絕對不可以撣去。”
鎮校之寶首次公開展示
此次上海雙年展位于展廳中心位置的作品,正是四件由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提供的古建筑模型——蘇州三清殿、蘇州靈巖寺大殿、蘇式鴛鴦廳和清代北方宮式殿堂建筑。這些古建筑模型是從同濟大學僅存的8件古建筑模型中精選而出,可謂是同濟大學的“鎮校之寶”。
原本一直置身“深閨”中的古建筑模型,憑借“超設計———上海雙年展”,使得公眾有機會一睹“芳容”。這些古建筑模型不僅完全復原建筑本身,將南北古建筑特色展現得淋漓盡致,在細節處同樣表現得精巧絕倫:只有巴掌大小的門和窗不僅鏤花雕刻得精美,而且還能靈活開啟;屋檐下懸掛著的小鈴鐺在風中搖擺,檐壁彩繪也是無比精致;最令人嘆服的是蘇州三清殿模型中,除了建筑本身,還特附其上古代修葺建筑所搭建的腳手架———交錯的架子,兩邊可以轉動的轱轆,真實再現古老的修葺技法。
這些建筑模型是由已經過世的老藝人徐永甫、徐和森師徒在上世紀50年代制作,同濟大學學生幾乎都是看著這些模型成長起來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阮儀三就是其中一個。據他介紹,這些模型最初位于具有典型包豪斯風格的文苑樓,上世紀80年代移到了紅樓過道上。制作模型的徐永甫、徐和森師徒的手藝讓當時還是學生的阮儀三驚嘆不已:從未去過北方,也從未接觸過北方建筑的徐和森,站在雍和宮前,看了半小時,一個完整的模型就誕生了;戴復東院士當年為國外設計的三處現代建筑,設計圖紙尚未完善,徐和森卻又將模型做了出來。
搬進雙年展的再創意
“超設計——上海雙年展”與落滿灰塵的古建筑模型,似乎是兩件毫無關聯的事情。然而,事實上,當這些模型躋身于上海雙年展上,這一事件本身就是一次富有創意的“超設計”。
“千萬不要以為只有最先進的科技、最前沿的時尚才稱得上‘超設計’”,張晴說:“這些古建筑模型在我們如今的時代就是一件‘超設計’的作品。雖然,現在有三維設計、機械加工,但是卻幾乎無人可以再如此栩栩如生地打造出古建筑模型,這些過去看似平常的手藝活今天已經失傳。在上海雙年展中,我們要看的不只是鮮亮的作品,而且還應該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根’。”
這些古建筑模型本身甚至影響著如今活躍于中國建筑界的諸多建筑師,因為一批又一批從同濟大學畢業的學生,當年都曾為這些模型所驚嘆,甚至由此選擇了園林設計之路。“它們是活生生的中國建筑范本和縮影。”同濟大學婁永琪教授表示:“它們的存在,其實是一種無聲地對西方建筑藝術的抗衡和交流。”
圖:古建筑模型的門窗做工精致,惹人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