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6-9日,第43屆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IFLA)世界大會暨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ASLA)2006年會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召開,同期公布了“2006年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學生設計競賽(2006 IFLA Student Design Competition)”的獲獎名單。一、二等獎全部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建筑景觀與設計學院景觀設計碩士研究生包攬,而可喜的是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學生陳箏、薄力之、劉文小組設計的作品“萬物之道:中國淡水濕地洪水、農業和環境的動態管理規劃”獲得了本次競賽的三等獎,這也是本年度唯一一個中國學生獲獎作品。
2006年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IFLA)學生設計競賽的組織者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景觀設計學系教授Lance Neckar。評審委員會由三名成員組成,他們分別是明尼蘇達大學景觀設計學系副教授Kristine Miller,明尼阿波利斯資深景觀設計師Andrew Caddock,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設計競賽委員會主席、卡爾加里大學城市設計系教授Beverly Sandalack。
參賽者必須是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承認的景觀設計學專業的學生。另外,參賽作品應很好地體現“被破壞的景觀:處在危機邊緣的空氣、水、土地” (Damaged Landscapes: Air, Water and Land in Crisis)的競賽主題。本次競賽共收到來自世界各地大學的104份作品。獎項如下:
一等獎 - IFLA獎(IFLA Prize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獎 金:3500美元及證書 獲獎作品:Flushing the Meadows – relaxing a post-World's Fair urban landscape 獲 獎 者:Sarah Siegel,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建筑景觀與設計學院景觀設計碩士研究生

評語: 該方案重新考慮了大尺度的城市公園所應扮演的角色:休閑、社會、生態功能。當時紐約的豐水草地已經從一個多產的且具有凈化水質功能的鹽沼棲息地變成了一個富營養化的、不穩定的破碎景觀。 土地利用類型包括垃圾場、世界展覽會場地、專業的體育場館、缺乏想象力的建筑、大型慶祝場地等所有周邊的片斷。 歷史演變分析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重要文化、歷史景觀原來的或是正在消失的樣子,還讓我們看到了在景觀進程中消失了的或是被模糊了的水文的以及其它層面的進程。 解決方案不僅符合項目情況,還充分滿足了多種游憩活動的需要。該方案提出的水文模式不失為一個有意義的、合理的改進方法。同時,該方案還提倡重建、保留那些具有文化和歷史價值的元素。公園的維護管理也被納入了考慮的范圍。 該作品清晰、全面、邏輯性強,圖解表達是其最為優秀的一方面。方案中有很多有趣的圖片,比如說其中有一幅插圖用場地片段拼合而成的規劃草圖作為其表達方式,以創新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場地的種種特征。該方案在保證清晰、有趣的可讀性的同時,還適度地把握住了種種必要的細節。
二等獎 - 茲威•米勒獎(Zvi Miller Prize) 獎 金:2500美元及證書 獲獎作品:Hamilton Beach Strip 獲 獎 者:Van Thi Diep,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建筑景觀與設計學院景觀設計碩士研究生

評語: 該項目成功處理了分隔安大略湖和漢密爾頓港的自然陸橋,在設計中考慮到了該自然陸橋從一個植物繁茂、受人歡迎的濱海社區變成一個環境遭到破壞的運輸走廊的全過程。 方案對場地進行了行之有效的圖解分析,其中歷史變遷分析很好地表述了該場地的相關信息。該方案提出的提升、轉變、構建生態平衡的戰略充分表達了作者對于人與環境之間必要聯系的理解。 圖片少卻精,其中的一些草圖向我們展示了歷史變遷的影響以及對于自然設計而言十分重要的場地的交叉部分。照片和圖表有效地闡釋、傳達了場地的特征。
三等獎 - 優秀獎(Merit Award - MASLA/ASLA Minnesota) 獎 金:1000美元及證書 獲獎作品:過程:中國內湖濕地的洪水、農業與環境的動態管理規劃(The Courses: Dynamic Management Planning towards Flood,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in a Freshwater Wetland of China) 獲 獎 者:陳 箏,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碩士研究生,導師:劉濱誼教授 薄力之,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碩士研究生,導師:吳志強教授 劉 文,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藝術設計系本科生

作品簡介: 中國的特殊問題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完全通過的“濕地保存”和“游憩利用”來保護珍貴的濕地。我們面臨著嚴峻的糧食安全:不斷增加的人口和和不斷減少的可耕地。如何通過景觀的途徑,在保護生態和尊重自然水文節律的前提下,滿足農業需要,成為本方案的挑戰。 方案以溫州三垟濕地為研究對象,汲取中國道家對于生命和宇宙規律的認識,試圖通過研究各種事物的周期變化規律,讓萬物“自然而然”地運行自己的“道”,從而化解該地區面臨的兩難處境。提出了一種“周期嵌套”動態管理模式:通過空間經濟有效布局,將洪水周期、動植物生命周期和人類活動周期巧妙的嵌套起來。技術上利用GIS9.1的柵格運算功能,進行了土地適宜布局求解,并對區域的物質循環予以了詳細設計。初步嘗試將生態學的“干擾理論”(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IDH,Connell et al. , 1978)和“脈沖理論”(The Flood Pulse Concept,FPC,B.A. Middleton, 2002)運用到設計。
評語: 該方案出色地分析了很多極端復雜的問題。位于溫州市郊的三垟濕地面對糧食生產、環境問題以及棲息地恢復等挑戰,另外該區域頻發的洪水也是一個問題。該方案考慮到了如何與包括洪水在內的種種自然過程相協調,并且考慮到了根據四季水文循環和生物的生命周期調整農業耕作方式和生物活動。時間、空間都得到了該方案的充分關注。 設計小組充分表達出了他們的想法和創意。包括圖表、航片、模型在內的種種圖解方法為本方案增色不少。作品不僅向我們展示了設計者對于大尺度問題以及規劃內涵的理解,還向我們傳達了對于生態、作物輪作、動植物循環等細膩理解。 雖然該方案沒有提出具體的自然設計的解決方法,但是他們對于論題的定義以及總體規劃概念性方向的勾勒還是成功的。
相關介紹
IFLA國際學生景觀設計競賽(IFLA International Student Design Competition)由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IFLA)主辦,每年舉辦一次,在IFLA世界大會(IFLA World Congress)期間公布獲獎作品,是全球最高水平的景觀設計學專業學生設計競賽。 競賽目的:通過競賽了解全球景觀設計學專業大學生的設計水平,選拔優秀的設計作品,并希望通過競賽促進世界范圍內的景觀設計教育。競賽委員會每年在前一年年末發出競賽通知,確定競賽題目。 參賽對象:必須是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承認的景觀設計學專業的學生,可以以個人形式或者以小組為單位參加。每個參賽者或每個參賽的設計小組只能有一份參賽作品。如果參賽小組成員所學的專業交叉,景觀設計學專業的學生必須是該設計小組的組長。每個參賽小組的人數不應超過5人。如果與評委有同事、親戚或其他關系者都不能參加競賽。所有的參賽者,如果其作品滿足規定的參賽作品要求,將獲得一份參賽證書。對于給予競賽大力支持的大學、學院或其他機構以及獲獎者參賽時所在的單位將給予褒獎。 獎項設置:一等獎 1名 IFLA獎(IFLA Prize) 獎金:3500美元及證書 二等獎 1名 茲威•米勒獎(Zvi Miller Prize) 獎金:2500美元及證書 三等獎 1名 優秀獎(Merit Award) 獎金:1000美元及證書 評選標準:•設計作品是否通過深入的理解和調查來很好的體現競賽主題 •設計作品是否能充分表達設計理念 •設計作品是否充分考慮到環境、文化、歷史和其它相關方面 •設計作品是否充分考慮功能和審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