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筋水泥組成的現代都市,是每一個現代人賴以生存的生活大環境。當時尚、潮流的生活方式逐漸侵占都市人生活習慣的時候,我們是否還能在碰觸到城市一磚一瓦的時候,偶遇我們的童年的記憶?綿延不斷的歷史是城市現代化的根基,保護城市歷史的連續性,就是保留一座城市的記憶。
寧靜的城鎮里,清晨公雞長啼報曉,屋檐下鳥巢內的鳥兒嘰喳而鳴,羅星洲上新鐘樓發出的和諧的鐘聲,小販們在早市上的叫賣,它們喚醒人們,宣告一天的開始……現在看來,這些情景雖然不很出奇,甚至還很平淡,但卻古樸自然,那種情趣,那種和諧,正是同里所保留下來的一段完整歷史。不要小看同里的一塊磚、一片瓦、一堆石頭、一串腳步,它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是可能摸到的消逝了的真實。
在俄羅斯有涅瓦大街,盡管內部允許現代化裝修,但外觀不許作一絲一毫改變,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涅瓦大街仍然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夜》中所描寫的情景無大差異,甚至連那古老的燈柱都未改變;在土耳其有伊斯坦布爾,在意大利有羅馬,而在這里,我們有同里。一溪流水、一彎屋檐、幾只魚鷹、甚至是太平橋上轎子搖曳的聲響,都豐滿了歷史和記憶的流線。只有在生活著的同里,記憶和歷史才是活的。
但同樣需要面對未來,同里也必然將站上國際化的舞臺向世人展示自己,然而千城一面,千樓一面,千街一面,除了趨同,還是趨同。提起今天的江南的水鄉小鎮,大多數人腦海中都是沿河搭建、隨意拉客、缺乏特色的水鄉餐廳,千篇一律的旅游產品,繁復的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難道,江南水鄉,真的只能是這樣嗎?肩負著經濟振興的古韻小鎮只能走同質化的旅游開發道路嗎?究竟如何在歷史與未來的取舍之中探索出一條真正適合古鎮的開發道路?因為米丘,因為《建構宣言》,位于東方威尼斯的水鄉古鎮——同里,給了我們答案。
剛剛結束的第十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上,著名建筑藝術大師米丘先生以來自同里靈感創作榮獲本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兩項大獎之一——“藝術及建筑杰出貢獻獎”。米丘先生此次參展的以古鎮同里為創作原型的作品“建構宣言”,是一件從歷史的角度探索古鎮同里的未來的概念性規劃的藝術品。在米丘先生眼里,同里不僅具有“中國魅力名鎮”,“世界文化遺產”的美譽,而同里的未來更是一條國際化的發展軌跡,……就是這個一直都不缺乏美譽的江南小鎮,再一次將世界的目光聚集于此。
以同里為創作原型的作品《建構宣言》,實際上是米丘先生對同里發展的概念性規劃。《建構宣言》中這樣說道:“對于現實生活中的人,空間從來就不是一個抽象的、純粹物質性的東西,它只能存在于每個人具體的生命過程中。當代中國極端快速的文化與生活樣態的轉換,前所未有的差異性甚至是對抗性文化元素的無序并置,以斷裂和消解為目標的作為橫行,使得人們不再擁有穩定的具有明確連續性的作為生命依托的環境框架,人們只能在以碎片方式呈現的環境系統中茍存……”通過對城市發展規劃的深入剖析和哲理性的探討,我們看到,同里的發展之路,不同于過去著眼于“天人合一”思想的陳舊模式,也不同于現在滿足人群基本需要和經濟建設的模式,它應該是一種時空上的延展,是改變歷史寬度的方式。這種模式,必須強調當下、過去和未來的歷史延續性,而在強調歷史文脈的延續性與建構的重要性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新的規劃特征一定是非強迫性和非斷裂性的。
我們看到,環環相套的是同里的發展道路。在方圓一平方公里的老城區內,旅游產業、居住、手工業為主要的支柱產業,古老的生存方式在這里延續;以學院、研究、研發中心、博物館、俱樂部、休閑運動、清潔生產、田園式居住為主導的新城區,是屬于現在的同里;而在更廣闊的空間內,同里將會打造屬于未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生態區,在這里,生態農莊、綠色生產基地、漁業、林業、生命健康中心將會使人類回歸自然,回歸生態。米丘先生應邀在同里古鎮附近方圓1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對同里的未來發展進行概念性的規劃,可以說是著眼于現在、過去和未來的典范。在這里,我們看到了民族化與國際化的并存,看到了同里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走向未來的發展腳步,看到了生態和發展的對話,看到了凝結著厚重歷史文化的古鎮以欣欣向榮的姿態迎接未來。這不僅是在讓世界了解同里,這個位于東方的江南水鄉;同時,他也將關乎江南水鄉同里的未來的規劃呈現在了世人的面前。而傳承了千百年文化積淀的江南古鎮同里,在保有原本濃重的文化底蘊的同時,也迫切地需要積極向現代化、國際化發展。現代的社會追求的不僅僅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更是需要具有完全意義的國際化的休閑娛樂旅游度假綜合體。但目前,似乎任何一種方式都無法準確定義同里這個古老而又充滿無限可能的江南水鄉小鎮。在走向未來的發展道路上,同里仍然在努力。現在的同里,正以嶄新的姿態,迎接著五湖四海的游客,它如同時空穿梭機一般帶領人們回顧同里的歷史,讓人們看到古老江南水鄉的原始風貌。而同里也在存續中求發展,也在規劃中見底蘊,未來的同里,也將不僅僅是古老的江南水鄉,它是那么地耐人尋味,引領著人們思索著中國古鎮的未來發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