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堂小學翠微校區。楊剛攝(來源:四川新聞網)
最近各媒體和網上熱傳的消息使得成都草堂小學出了名,那個與國家大劇院、水立方同列第五屆中國建筑學會的建筑創作佳作獎的翠微校區的水滴墻,一下子出現在各處媒體的頁面上。似乎在這之前,除了業界的人們很少會去關注中國建筑學會的這些獎項,最出名的也就是梁思成建筑獎。這一回卻因這一個小學校區與北京的那幾個輝煌的建筑平坐在獲獎臺上而讓“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獎”的提及次數激增。
人們對此校區建筑獲獎熱議的原因,不外乎這個獲獎校區與其他幾個大項目在知名度、投資額上的極大差距,讓人們似乎疑為又一“草根”作品的成功。事實上,縱觀歷屆的建筑創作獎的獲獎作品中,有例如中國美術館、東方明珠塔、新疆國際大巴扎這樣地標性的建筑,也不乏像舟山沈家門小學、縉云電影院一類的小地方的作品。可以說中國建筑學會并非是只認名牌不親民的,他們旨在“進一步促進建筑設計的繁榮與發展,表彰在建筑創作設計中涌現出的優秀工程項目,鼓勵建筑師的創作熱情和探索精神,提高建筑理論與創作水平”(在中國建筑學會第五屆獲獎項目公告語)。因此這次四川省成都市這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小學就有了與水立方、國家大劇院等建筑并駕齊驅的機會。

公開資料顯示,水立方的投資逾8億元,國家大劇院的投資約30億元,這兩個建筑早已名聲在外。這樣一個以僅2000多萬元的總投資、建筑面積也不過萬余平方米、大大區別于絕大多數動輒幾個億的建筑的校區,獲獎并非來得容易。這樣一個小建筑能摘得中國建筑行業的國家級大獎,這的確頗值得人們耐人尋味,幾個細節也令人感動。
雖然依許多建筑設計師看來,草堂小學翠微小區那些彩色的橢圓圖案、那些水滴、那穿過水滴的挑臺的設計構思并不見得特別出彩,但在設計者、西南交通大學教授王蔚看來,“校舍以‘陽光下的水滴’為設計構思,充分表達了在我國素質教育的原則下,尊重個性發展,尊重少年兒童人格特征的理念。橢圓圖案代表著水滴,陽光下,‘水滴’呈現出不同顏色,這代表了學生們的不同個性。”她也強調:“一個作品的成功與否,在于其設計理念和構思是否體現藝術性和功能性。”但相比之下,前幾年獲獎的清華附小新校舍在層次和色調上顯得更為豐富、優雅、輕快、活潑。
其實對于王蔚來說,更重要的是,翠微校區雖然是一棟小建筑,但在施工中,她多次與施工單位據理力爭下才避免了粗糙施工而破壞掉設計的初衷,建筑的外觀和質量才得以保證。從某種角度上講,這棟小建筑打破了“效果圖”的怪圈。——這個“效果圖”的含義不僅僅是近年來愈做愈炫麗的三維的立體的效果圖。這似乎可以看到更多的建筑設計師們在工作中遭遇到的困境。那就是建筑師在建筑設計構思方案中的主導作用、在施工圖的完成過程中的牽頭作用、在實施工程技術建筑過程中的矛盾協調作用進行得多么難!投資方的變卦、施工方的質量,任何一方面的行為都可以導致一件建筑作品的面目全非。個中甘苦可謂一言難盡。這一點在房地產界特別有名聲,往往一個小區一棟建筑到業主手里時是另一番模樣。一些設計師認為至少五成以上的建筑建成后效果和最初的效果圖會有出入。其中設計師本人的急功近利和粗糙施工是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如果說現如今建筑設計已進入了建筑創作時代,那么建筑師們將面臨著更多的挑戰。這個挑戰不僅僅是在設計手法、建筑風格、思維方法等方面做到了就成功了。堅持行業原則不是口頭說說那么簡單。堅持,就足以讓人感動。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