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藤秀平,提出了“非組合性建筑”概念,而“組合性建筑”,是他對現代主義建筑的定義。在他看來,所謂建筑,本該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卻在科學理性的分析下,被分解成了梁、柱子、墻體、地面和天花等等各自獨立的個體,然后再由不同的設計師、根據不同的方法把它們重新組合,遵循著這樣的一種設計程式做出的建筑就屬于“組合性建筑”,線性的思維模式注定了最終的成品會帶著些單調和僵化的味道。 遠藤的理想不單是要打破室內外空間之間的區分,還要打破各個建筑組合構件之間的區分,讓建筑中所有元素的本質面目都于混沌曖昧中自己主動浮現出來,是內?是外?是墻?是地?都由元素本質依據自己所在的位置和功能去決定。 遠藤追求的不僅是建筑外觀上的醒人耳目,他所嘗試的,更是對設計理念的全新演繹。他所定義的新詞匯,用以命名與界定他所理解和探討的建筑。 在對靈活建筑風格的研究中,開始嘗試新的材料,足夠堅固又易彎曲的波形鋼 給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為他的建筑創造出了連續不斷的空間,這種結構既讓室內外空間渾然一體,這是他所定義的“半建筑風格(halftecture)”。拋開歐幾里德的幾何學原理, 他把他的建筑結構設計得靈活而多變,這也已經成為了他遠藤式建筑的個人簽名。他曾在風格上被比成解構主義者,但事實上他更像一位有著自己獨特風格的創意思想家。
下面是他的新作品Bubbletecture H,這個露天環境的教育中心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同時融入自然。它在建造中幾乎完全采購日本柏樹——一種非常輕便耐用的木材。它的外層上覆蓋了1.2mm厚的鋼鐵——因為它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能會覆上一層薄薄的銹紅色銹,還能憑借生長起來的青苔進行綠化。可以看出,Bubbletecture H旨在獲得盡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并在建設和維持中盡量減少天然植被的損失和支持生長在附近的綠色生命。

[1] 2 3 4 5 下一页
|